首页 > 2018第2期 > 规划设计 > 中部地区小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方法研究—以安徽泗县为例 |

规划设计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中部地区小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方法研究—以安徽泗县为例 |
吴冠秋,钱 云 2018-03-12 09:52:20 |
|
[摘 要]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特色空间的认知既包括对若干要素的评价,又包括对体系结构的理解。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特色认知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特色塑造的实践,提出“要素—结构”的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方法体系,充分体现城市要素的复合性与城市结构的层叠性,并在要素评价和结构评价两个方面充分体现科学性。同时,结合安徽泗县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文章对该方法体系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其在规划设计策略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方法;中部地区;小城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2-0061-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吴冠秋,钱云.中部地区小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方法研究—以安徽泗县为例[J].规划师,2018(2):61-66.
Cognitive Approach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Of Small Cities In Central China/Wu Guanqiu, Qian Yun [Abstract] The cognition of urban characteristic space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City is a complex system, the cogni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including the evaluation of element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truc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entral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gnitive approach of “elements and structure”,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elements, the multi-level of structure, and the scientificity of evalu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Si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explains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his approach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Urban characteristic space, Cognitive approach, Central China, Small cities
1城市特色空间认知
城市特色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1-2]。总体而言,“城市特色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在差异性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美的特质”[3-4],城市特色空间则特指城市中与物质空间有关的特色要素,城市特色空间认知是人们采集信息、分类评价、理解城市特色的过程。城市特色空间往往是城市中最易识别、公共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集体记忆。此外,城市特色空间与自然山水紧密交融,是生态相对敏感、较易受到破坏的地区[5]。因此,对城市特色空间进行认知和发掘,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6]。
1.1国外城市特色空间研究 西方国家对城市特色的研究起源较早。卡米诺·西特于19世纪末提出城市的发展应重视城市场所,城市建设应注重城市空间的人行尺度及城市肌理的独特性,为城市特色研究开创了先河[7]。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大部分西方国家进入了存量调整阶段,历史保护、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针对城市特色的研究不断深入,并趋于多学科的理性分析。路易斯·芒福德从人文特色的角度出发,强调空间对使用者的积极影响,对城市特色与活力逐渐消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影响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是民众,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改造、影响着使用者[8]。 20世纪60年代,新理性主义兴起。凯文·林奇结合心理学提出了城市认知的5种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将意象研究应用在塑造环境特色的实践中,提出了从公众视角认知城市形态的设计思想[9]。阿尔多·罗西从建筑类型学及“类似性城市”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建筑的类型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形态创作与人类的内心感受及经验联系紧密;城市是公众“集体记忆”的载体,城市的历史与公众感受相互交织[10]。 此后,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运转的复杂性,在关注物质形态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人的行为特征,探讨了促进城市空间活力形成的核心要素[11]。
1.2我国城市特色空间研究 我国城市特色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前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处于扩张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特色的塑造与研究进展缓慢。影响力较大的成果主要来自钱学森在结合对园林、城市和建筑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理念—山水城市[12]。但这一时期的特色认知多处在感性的理念探讨层面,体系性和科学性尚不完善。 第二个阶段为21世纪以来,为解决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特色研究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张继刚将城市风貌归纳为“圈、层、型、量、用”5个层面,提出关于城市特色研究的辩证观点[6]。段进等人根据符号学原理,将城市特色分析理论归纳为“符构学”与“符意学”两类,揭示了层级间递进、并列的关系[13]。刘小静等人结合形象系统,认为城市形象既有一般要素形象的结构性又具有自身的复杂性[14]。吴良镛在城市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