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的规划实践越来越重视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且愈加关注自行车的出行品质。文章在传统的时空可达性概念基础上,提出融合自行车出行质量的骑行可达性指标,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园为实证案例,从可达性的供需视角(即公园角度和交叉口视角出发)分析公园的15分钟和30分钟骑行质量可达性,并与传统可达性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公园周边地区的骑行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无论在供给视角还是需求视角,公园的骑行质量可达性均与传统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自行车;出行质量;可达性;指标构建;上海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2-0108-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朱玮,简单,张乔扬.融合出行质量的骑行可达性—指标构建及在上海市公园中的应用[J].规划师,2018(2):108-113.
Cycling Accessibility And Travel Quality: Index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Shanghai Parks/Zhu Wei, Jian Dan, Zhang Qiaoya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ot only the cycl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travel quality are getting more attention in urban planning. By researching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spatio-temporal accessibilit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ccessibility indices with travel quality. Then, the paper takes Shanghai central park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ycling accessibility and travel quality in 15 min and 30 min from supply and demand view(park and road crossing) , and compares with the traditional indices.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cycling quality around central park is in a middling level, and the new indies are varies grea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ies from supply and demand view. [Key words] Bicycle, Travel quality, Accessibility, Indies framing, Shanghai
0引言
在当前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倡导低碳出行的背景下,自行车作为一种低碳交通方式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9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2013年12月,住建部又发布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1](以下简称《导则》),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引导和规划编制大纲。《导则》提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在满足步行和自行车使用者在交通系统中的安全性的前提下统筹考虑连续性、方便性、舒适性等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以人为本,共享公平”的核心原则,要求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中包括了城镇规划所涉及的教育设施、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和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 可达性是指人们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反映人们到达目的地过程所克服的空间阻力大小,常用距离、时间和费用等指标来衡量,在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等方面有着众多应用。根据《规划》的原则,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也应该对所有居民有着公平、均衡的可达性,且其中供居民日常使用的设施应适于采用自行车、步行方式达到。而引申《导则》的要求,笔者认为衡量自行车出行可达性(即骑行可达性)的内涵应进一步拓展,除了考虑出行距离、时间等成本要素以外,需融合安全性、方便性和舒适性等出行质量要素,以更加全面地衡量骑行者在使用公共设施路途中的体验与得失。诸多研究亦揭示,骑行环境质量显著影响着人们的自行车出行决策和行为[3-6]。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融合出行质量的骑行可达性指标,以期为规划适于骑行可达、公平共享的城市公共设施体系提供新方法。该指标将在对城市公园这一典型公共设施的可达性评价上进行示范应用。公园是城市重要的休闲设施,将公园与高质量的自行车系统连接,对于提高人们休闲活动的整体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探讨:①简要回顾国内外有关可达性的研究,并以城市公园为应用背景;②说明本指标的建构过程,其核心的出行质量部分,基于笔者对骑行者的骑行环境偏好的研究;③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公园为例,应用本指标分别从供给点视角(公园)和需求点视角(道路交叉口)评价公园的骑行可达性,并与应用传统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的原因;④总结研究成果并作出研究展望。 1可达性文献回顾
国内外研究中,比较常见的设施可达性测度方法主要有:累计机会法、统计指标法、引力模型法、两步移动搜索法、基于GIS的缓冲区法、最近距离法、费用加权距离法、网络分析法及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方法等。 累计机会法是指在设定一定出行成本(距离、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