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城市环境整治实践的过程,并通过样本研究,对比了“城市美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发现“城市双修”与“城市美化运动”两者虽然有相似性,但是“城市双修”并非“城市美化运动”,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从局部生态要素的修复转向系统性生态能力的修复、以物质空间整治为重点转向以城市功能调整改善为重点、从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从注重宏大叙事转向强调小微弥合。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环境整治;规划演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2-0140-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引文格式]菅泓博,李彦.“城市双修”是“城市美化运动”吗?[J].规划师,2018(2):140-145.
Is “Urban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A City Beautiful Movement?/Jian Hongbo, Li Yan [Abstract] By reviewing China’s urban environment renovation and comparing the content of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the paper thinks that urban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Urban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focuses the renovation of ecosystem instead of ecological elements, focuses the restoration of urban function instead of material space, focuses urban restoration instead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emphasizes the micro-design instead of grandiose narration. [Key words] Urban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Urban environment renovation, Planning evolution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①,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城市时代”,城市空间环境资源难以持续支持大规模的城市增量建设,由此带来的是城市“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提倡城市修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②;随后,两个《意见》③的颁布,更表达了国家对于城市管理及规划工作的具体要求。一时间,“城市双修”成为体现城市管理和规划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三亚市成为首个试点城市。初看“城市双修”并不陌生,给人以城市综合环境整治的印象,甚至“城市美化运动”的错觉,也引发了外界对于“‘城市双修’是否是一场城市美化运动”的讨论。就目前三亚市“城市双修”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看,城市形象、城市生态环境等确实得到了良好的修整与塑造,城市整体风貌得到了美化和提升,“城市双修”确实具有城市综合环境整治④的特征与作用,那么它是不是一次综合性的“城市美化运动”?
1“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双修”的相似之处
“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6~19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设计,以拿破伦三世的“巴黎重建”和维也纳的“环城景观带”构建为代表[1],其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思潮始于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召开。“城市美化”(City Beautiful)作为一个专用词,出现于1903年,由美国专栏作家Mulford Robinson提出[2]。
1.1出现时期相似 1790年美国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1%,随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191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5%,到1920年便达到了51.2%[3-4]。期间美国正面临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扩张、城市建设大规模蔓延及城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为人所熟知的“城市病”。为解决这些问题,1909年“城市美化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芝加哥规划发布,推动着“城市美化运动”席卷全美国。我国的“城市双修”出现于快速城镇化的后期⑤,较“城市美化运动”而言,出现的历史阶段稍晚,但这一阶段我国面临的“城市病”问题与美国类似。
1.2直接目的类似 为了全方位解决“城市病”,美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新闻界的黑幕揭发运动(The Muck-raking Movement)、宗教界的社会福音运动(Social Gospel Movement)、知识界的社区改良运动(Social Settlement)及市政改革运动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5]。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城市美化运动”正是市政改革运动中极为活跃的一项实践活动。“城市美化运动”倡导通过城市美化和形象改进来解决城市物质与社会问题,推崇几何、规则、古典和唯美主义的美学原理,并尝试以塑造这种特征的城市空间作为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其直接效果是美化了城市[6],改善了城市的形象和面貌,使原来破败的城市环境得以整治、拥挤的城市交通得到了疏解。例如,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最杰出遗产”的Lake Front改造,不仅彻底改变了此处原来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窘境,恢复了湖滨湿地的原有面貌,还将这里开辟为所有市民都可以自由进入和观赏的公共场所。 可见,我国将“城市双修”作为解决“城市病”主要途径的初衷与“城市美化运动”的直接目的和作用类似。
1.3规划内容和方法类似 1909年,Daniel Burnham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