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2期 > 聚落寻踪 > 徽派土楼群落:歙县阳产古村价值分析 |

聚落寻踪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徽派土楼群落:歙县阳产古村价值分析 |
姚子刚,庞 艳,杨 岭 2018-03-12 09:40:04 |
|
1村落概况
阳产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距离深渡镇6 km,坐落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山寨。阳产村群山环抱,山泉清澈,林木葱郁,民风质朴,是黄山百佳摄影地点之一。尽管阳产村位于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距离深渡码头不远,大交通十分便利,但却坐落在海拔600 m的高山上,仅靠一条“村村通”道路与外界相连,村庄风貌和村中道路也因此保持原生态的状态(图1,图2)。 阳产村始建于400多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村中现存土楼300多幢,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完好的徽派土楼建筑群。全村共196户、500多人口,都姓郑,古时阳产村人先祖为躲避战乱从河南郑州迁移至此发展形成村落。宋时,郑姓初由歙北迁移定潭,后郑公狩猎到阳产,跟随猎狗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 阳产村依山而建,背山朝阳,阳光充足,山坡较陡。徽州方言,尤其是歙县南乡方言将“陡”音念作为“产”(陡峭之意),阳产地名由此而来。
2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
阳产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采用集聚型布局方式,属于阶梯状村落,村庄主要走向与等高线垂直,随山势变化,其布局呈现山地建筑特征。土楼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楼之间有石板或青石铺地,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阳产村修建于半山腰的一处山窝处,村落依清泉而建,其选址营建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观点,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红色的泥巴土楼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无论是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 村中还有几幢较为特殊的土楼。年代最久的土楼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按照原始形制修建,土墙厚于晚期土楼,虽然由于安全等因素已不能居住,但是从外部看起来仍旧牢固,依旧伫立在山坡上。此外,还有一幢被当地人笑称为“双胞胎”的双屋顶土楼,这是村中唯一一幢拥有两个屋脊的土楼。由于房子的面宽太大,阳产村人采取了这种建筑方式来降低屋脊的高度,这足以窥见阳产村人在建造中随机应变的智慧(图3)。
3土楼群的建造工艺
传统土楼营造匠人与泥水匠、木匠一样,全靠师徒传授,自学成才。土楼的形制、样式与造法等统统都装在泥水匠、木匠等能工巧匠们心中,至多在动工之前画一张不成比例的草图,征求楼主们的意见,比如房间太大还是太小,数量够不够;厅堂、楼梯、窗户与房门设置是否合理,等等。经充分讨论,双方都认可了,便可选择良辰吉日正式动工。 土是土楼最基本的材质,它的好坏决定了整个上层建筑的质量。村民就地取材,在山中寻找当地红土,这种土粘性极好,并且要干湿适中:太干了,无法粘结;太湿了,墙立不起来。 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土楼最底下一层也用石头垒砌,以防雨水打湿墙体。村民用木板做成高约一尺、长约两米的模具,安放在砌好的墙基上,然后把泥土往模具里倒,边倒边用木做的工具(一般用杂木做成,一头圆、一头扁的楔形木锤)一上一下用劲地筑、锤,一般中间用圆的那头筑,边角用扁的那头筑,等到全都夯结实了,才能把模具拆下来。有时为了使墙更结实,在倒土时会往里边添加一些木头棍子。在筑到第二层时,墙体与墙体之间要埋下搁楼板的木梁。木梁下一定得垫许多木棍,以增加它的承受力。到了二层以上,有一道特殊的工艺,有经验的老师傅用马步站在墙上,用筑墙工具楔形的一头,使劲拍打墙体。如果整个墙体是晃动的,那么墙就不会倒塌,如果墙不动,那肯定是墙体歪了,必须修正。一般的土楼比较粗糙,是因为缺少一道工艺——将筛下来极细的粘土,用手掌起劲抹上去,然后用一个形状与洗衣服的棒槌相似的木锤,使劲拍打,一直拍到非常光滑平整为止。土楼出檐一般在1 m左右,防止雨水将土楼淋湿而导致土楼倒塌。 阳产土楼在20世纪90年代停止建造,但村中还有一些曾经造过土楼的师傅,后人还能够从他们的讲述中大致了解到土楼的建造工艺。
4面临问题
阳产村的自然风景、建筑特色与人文风光都别具一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村庄内存在一些问题应加以重视。首先,阳产村对外交通不便,外界进入阳产村仅有一条陡峭狭窄的水泥路,交通问题亟待解决;其次,居民对土楼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不强。阳产村作为古村落旅游中的后起之秀,正处在开发热浪之中,当地居民却声称土楼可以买卖,这将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无尽的隐患,亟待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提高遗产管理的水平,并进一步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最后,土楼已停止建设,但土楼建造的技艺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该被忘却,该项技艺需要展示传承。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2]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