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速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更新建设,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等现象,城市和乡村缺乏地域特色、人文关怀,甚至被描述成一个缺乏安全感、邻里感与人情味的乏味空间,而场所精神的回归能够有效改善人们对城市和空间的疏离感。文章引入场所理论,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从尊重既已形成的场所精神、历史情境的再现与延续、营造归属感的空间、功能多样复合、公众的深度参与等方面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以期为人们提供更为亲切、具有人情味、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意义的场所。 [关键词]场所理论;场所精神;公众参与;归属感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1-0082-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韦元丽.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8(1):82-86.
Space Creation With Place Spirit: Daxi Village, Yuli County/Wei Yuanli [Abstract] Fast urbanization has promo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reated homogeneous towns and villages without sense of security, local character, or community spirit. Place spirit is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iso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 plan for Daxi village epitomizes the creation of place spirit by respecting status quo, inheriting historical context, creat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mixing functions, and involv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Place theory, Place spirit, Public participation, Sense of belonging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蔓延的同时逐步将周围的村庄收纳到城区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城郊村庄被动城市化,乡村土地和景观遭遇“建设性破坏”,失去了村庄特有的田园风貌,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和整体无序的开发。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品质的下降,城市与乡村原有的记忆被无情抛弃,原住民被不加考虑地就地安置或异地安置,破坏了原有的社交网络,短时间内无法重建,即便重建后也因为未能延续原有的地域文化与环境特征,没有形成足够的场所感,使人们在改造后的环境中无法找到情感归属,继而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2相关概念解析
2.1场所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场所课题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挪威建筑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是最早系统阐述场所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场所是“在世界活动中的人的空间反映,通过人的活动,空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场所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提供所有的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给予个人或集体以空间的安全感和身份感”[1]。我国学者段义孚从人本主义的视角考虑,认为场所是经由人的居住与经常性的接触,对场所产生各种强烈和持久的情感依附反应。 由此可见,场所是由物质与精神层面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整体。从物质层面看,空间是一种实体形态,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只有当空间从历史背景、地域条件、社会文化、人事变化中获得某些独有的性格和故事时,方可成为场所,进而为人们提供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对话的基础,使其在彼此的交流中塑造和提升场所精神[2]。
2.2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古罗马人认为每一个独立的本体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灵魂,它始终伴随着人与场所,并赋予人与场所生命,同时,这种灵魂也决定了人与场所的特性”。 每一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这种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整体气氛,被称为“场所精神”,它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空间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有意义的场所感[3]。 理解场所精神并不难,就像理解住宅与家、人与灵魂的关系。一座住宅在没有人居住时,它只是一座房子,经过人们常年与其相互依存,这个住所积累了人们无数的记忆与情感,就成为人们的家,这个场所就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场所精神”。对成年人来说,他们总是依恋小时候的家,尽管它并不如回忆里的高大,也有可能破败不堪,可是因为那里存有儿时的记忆,才让人一再回味、难以忘怀。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各地不停地拆建加快了场所更新的速度,新“场所精神”的建立超出了在地人群的适应能力,几年之间,就有可能将旧有的记忆全部抹去,在人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承载其记忆的空间越来越少,场所给予人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弱。因此,在空间营造中引入场所精神,有助于形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家园,减少人们在城市中因记忆太快逝去而产生的失落感,使其可以放心的“定居于世”。
3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更新策略
基于上述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在具体的空间营造中,有如下几点更新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