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第1期 > 聚落寻踪 > 海丝港市聚落:泉州土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空间解析 |

聚落寻踪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海丝港市聚落:泉州土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空间解析 |
张 杰,孙晓琪 2018-01-30 09:52:09 |
|
张 杰,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后。 孙晓琪,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1村落概况
土坑村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古村落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聚落,北与南铺镇接壤,村域内有祥云北路与西海路交错穿过,区位交通较为便捷(图1)。 土坑村为刘氏家族聚落,自刘氏祖先刘宗孔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莆田迁居土坑村始,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村域总人口达3 900余人。古村落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清代谱牒记载,中榜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多人,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刘端弘、刘端瑜和刘开泰等。 2003年土坑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区革命老区据点村之一,2014年入围第6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村落发展与空间特色
土坑村兴起于唐宋,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村落发展受到了海洋文化、宗法文化、闽南文化和莆仙文化等众多文化的影响。其中,海洋文化尤为突出。土坑村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明清时期及其之后海上贸易的辉煌,并且通过大海,铸就了土坑人开放、外向、兼容、冒险、开拓、原创和进取的精神,塑造了土坑村落文化,形成了极具海丝港市聚落特征的空间特色。主要体现在: (1)山水倚望的村落格局。据土坑村谱载:“宗孔公生长秀屿,而更远谋贻燕。爰渡海而南,览此地之形胜;奎岫拥护,状如凤凰展翼,翁山朝拱,势若驰马缭环。勃然兴曰:‘此真可为聚族区也’。时明永乐二年,实遂肇居之”。土坑村落选址极具风水特色,村落周边自然环境较好,位于泉港名山之一的岩山南麓,东、西、北被柳山、奎秀山、割山围绕,南临泉州湾,处于环山面海的环境中,有着典型的“枕山、面屏、临水”的空间格局,是宜居的典范。 (2)规则有序的空间形态。土坑村内结合北高南低的地形,形成了“井”字形的道路网络系统,加之有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白石宫”、村东的古戏台与数棵百年古榕树等历史遗存节点相互串联,由此形成了相对规则有序的“团状形”村落空间形态(图2)。 (3)宛若迷宫的街巷交通。土坑村内不论古厝、番仔楼或是石屋,都不是完全并列建造的,建筑之间交叉错落,加上商业空间的出现,街巷随建筑发展呈现出折线形,街巷交汇处往往形成“丁”字形或错开的“十”字形,大大小小的街巷回环往复,加之聚落中地势不平,形成了宛若迷宫的复杂街巷交通体系。街巷道路中主街宽2~3 m,其余街巷宽1~2 m。 (4)商贾书香的多元功能。清代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逐步在村落内形成由“一港、两街、一码头”、“八大当铺”和“两院”组成的功能结构。“一港”即位于村落南端的屿仔壁港;“两街”即祠堂口商贸街与施布口商贸街;“一码头”即厦门口码头;“八大当铺”即施布当铺、德源当铺、 仁来当铺、来铺当铺、湧源当铺、宜兴当铺、振铺当铺和振义当铺;“两院”即分布于村落南北的选青斋、凌云宅两大书院。土坑村功能上的多样,见证了土坑村因海上贸易而鼎盛发展的历程。 综上所述,土坑村属于海丝港市,港市即是在与海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因港口而形成的市场、聚落。港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土坑港市聚落的发展契合了村落自身的兴起、发展、消亡、重生的过程,其“始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3]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