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12期 > 会议与活动 > 辽东湾十年—城市设计指引下的规划实践
会议与活动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辽东湾十年—城市设计指引下的规划实践

袁敬诚   2017-12-26 09:30:29
  2017年9月23~24日,由《规划师》杂志社和沈阳建筑大学联合主办,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天作建筑研究院、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东北滨水城市研究院承办的“辽东湾十年——城市设计指引下的规划实践”主题论坛在辽东湾新区成功举办。参加此次会议的嘉宾有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总设计师张伶伶,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埃森大学欧洲城市研究院教授Dieter Hassenpflug,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张路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泽,沈阳建筑大学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袁敬诚,沈阳建筑大学天作建筑研究院教授赵伟峰。来自建筑规划学界、规划设计院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近80位参会代表参加了此次主题论坛。
会上首先介绍了辽东湾新区的概况及其十年来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与实践,随后与会嘉宾结合辽东湾十年的城市设计历程与建设实践,从多个视角对城市设计如何更有效地指引规划实践进行了探讨。
张伶伶教授认为,辽东湾十年,设计团队关注了生态、人文、宜居和产业,以社会责任和专业情怀铸就了城市发展蓝图。当前,辽东湾新区还在建设期,城市功能仍需完善,城市设计仍需深化,但是以城市规划为先导,建筑创作、景观营造与城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探索,会为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提供有益的探索。
袁敬诚教授基于整体自然观理念提出了“生长的城市”的观点。他认为,辽东湾的城市生长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循流生长”。设计遵循了自然生长过程,梳理了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流;通过建构城市综合数据平台,整合水文、地形、土壤、气候与土地利用数据信息,分析推导出水文过程的生态网络格局,作为城市的基本骨架和生态肌理;通过情境模拟评估水土共轭关系,从而推导出适宜的城市建设用地选址、规模和边界,确定城市蓝带绿网格局与土地开发强度。二是“循序演进”。设计尊重了城市发展规律;以服务民生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通过设置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触媒点,拉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融入了“动态城市设计”的理念,对比分析了不同情境下城市的生长过程,选择了最适宜的城市发展路径。三是“循境提升”。设计挖掘了区域的文化脉络与场所精神,从中华传统的营国思想中寻求城市发展的秩序,从地域特色要素中提取建筑意象的设计要素,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归属感。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辽东湾城市设计的实践经验为:通过遵循自然生长过程,应用了“循流生长”的城市设计方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循序演进”的动态发展模式;结合区域文化特征,践行了“循境提升”的特色地域风貌营造方式,实现了自然、社会与文化有机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这是城市设计的有益探索,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赵伟峰教授结合辽东湾的城市设计实践,提出了“整体的设计”观念,包括提倡全局下的建筑设计、整体中的角色定位和区域性的关联统筹。他认为,区域性设计重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在环境中的感受及在行为心理上的体验,其着眼点是建筑在区域中的位置,关注的是建筑在区域中的定位问题,强调的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目的是促使区域中的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淡化”要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学会当“主角”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当“配角”的本领,于“淡化”之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体现在:①建筑群体的生长。通过解读辽东湾城市核心区的设计过程,体现了自然肌理状态下城市控制性秩序的生成过程。②区域建筑的衔接,如大连理工大学辽东湾校区的设计重点关注建筑与周边区域的衔接问题。③周边环境的关联,如红锦天展示馆作为城市入口标志建筑,主要考虑标志性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及与城市整体文化的关系。他认为,站在城市设计的角度,从整体设计出发寻找建筑的恰当位置,以平实自然的状态做出选择,是设计师一直恪守的创作态度。而辽东湾城市发展中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整体设计”与“区域设计”的概念,以及城市设计的作用与要求。
Dieter Hassenpflug教授十年前参与了辽东湾城市设计的概念方案,现在回到这里见证了辽东湾的城市建设,他希望辽东湾新区城市实践能成为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范例。他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比较了中国和德国大型社区之间的差异:①中国的大型社区是内向性的,建筑围绕邻里街坊的庭院展开,有围墙、栏杆、正式的入口和相对独立的内部交通系统;德国的大型住区都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和大门,居住区的交通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是连通的。②中国的住宅建筑对朝向的要求比较严格,住宅更加关注南北朝向;而德国的住宅建筑南北朝向限制较弱,规划师可以更灵活地构建城市肌理。③中国社区的身份象征及标识性往往通过其名字、建筑语言和屋顶的构造等方式展现出来;德国的社区没有品牌象征,传达的信息是社会的平等性。④社区中住宅样式的单调重复性在中国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在德国则是无法接受的,受到欧洲的个人主义影响,德国民众更倾向于有个性的建筑风格。通过对比中德大型住区的形式与发展过程,他希望能对中国居住区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