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11期 > 规划师论坛 > 原住民空间融合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策略 |

规划师论坛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原住民空间融合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策略 |
陆 明,蔡籽焓 2017-12-05 10:53:53 |
|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而以原住民为活力主体的空间提升是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内在动力。文章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理念,通过对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分析与筛选,构建街道空间活力因子体系,并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从提升空间活力角度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街道活力;空间品质;原住民空间融合;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1-0017-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陆明,蔡籽焓.原住民空间融合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策略[J].规划师,2017(11):17-23.
Vitality Upgrade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ased On Inhabitant Spatial Integration/Lu Ming, Cai Zihan [Abstra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e the spatial carrier of urba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important space where embodies urban spatial quality and vitality. Vitality upgrade based on inhabitant is the internal impetus for activating these blocks. Based on inhabitant spatial integration concep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itality effect factors, sets up a factors system, and takes Harbin Chinese Baro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vitality upgrade strategies, realizes the inhabitant social integration goal. [Key words] Street vitality, Spatial quality, Inhabitant spatial integr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arbin
0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存量规划的阶段,理性选择提升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规划保护策略是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及活力提升的关键。目前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古建筑[1]、保留街道肌理[2]、保持文化氛围[3]和延续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特色[4]等方面。研究学者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活力主要来源于空间环境品质及环境使用者[5],而街道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组成元素,对其空间活力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一般而言,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6]。可见,街道不仅是城市的肌理,还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7],其活力塑造的主要动力是原住民的行为活动,进而影响街区的空间环境品质。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及街道的空间活力塑造,与生活在街区内部的原住民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着原住民生活与商业旅游活动的矛盾,商业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打扰原住民的本真生活,原住民生活轨迹的逐渐消失又是造成街区空间特色活力丧失、空间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街道空间活力,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品质,相关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活力主体的研究应从外部游客转向内部原住民,因为有活力的街道应该是原住民生活与旅游活动相融合的空间形态。而空间融合属于原住民社会融合体系下的内容,与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的居住、出行、休闲及游憩等行为息息相关。空间融合的街道是从空间上进行资源的公平分配,整合原住民与游客的交通方式,以原住民的本真生活及意愿为导向来营造街道空间活力,从而提升街区空间环境品质。基于此,本文通过原住民社会调查获得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街道空间因子构成的假设进行统计学检验,得到街道空间活力因子构成体系模型,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品质与街道空间活力为目标导向,提出原住民空间融合的街道活力规划策略。
1原住民空间融合与街道活力因子分析
1.1原住民空间融合与街道空间融合 1.1.1原住民空间融合 空间融合的概念源自于城市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促进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及优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就城市空间本身而言,物质性的空间要素和关联性的空间要素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的变化中,空间产生了持续的演变[8]。空间要素属性的差异和附着于属性之上的空间功能又决定了空间要素之间产生融合关系的必然性,而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融合便是对应空间分异和空间融合需求而产生的。 在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过程中,如果保留原住民的居住生活,势必会产生旅游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冲突。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融合是指物质空间布局如何对原住民生活居住的领域与旅游公共活动场所进行有机的划分与整合,实现原住民便捷的交通出行、生态的居住环境和持续的空间活力诉求。此外,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布局在侧重商业开发倾向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公共活动空间对居住环境的打扰,提高空间环境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9]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