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11期 > 规划师论坛 > 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与提升策略 |

规划师论坛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与提升策略 |
魏宗财,张园林,张玉玲,翟 青 2017-12-05 10:52:20 |
|
[摘 要]人居环境品质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在中国,随着城市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提升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文章以保障房住区为例,从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感受两个维度对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了探索,发现居民对建成环境总体上可以接受,而其主观感受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总体不佳。故文章从规划政策的完善和规划过程的优化方面提出了规划策略,认为优化保障房住区的选址、鼓励居民全过程参与规划决策、实现规划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是进一步提升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人居环境品质;建成环境;居民主观感受;保障房住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1-0030-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魏宗财,张园林,张玉玲,等.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与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7(11):30-38.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In Affordable Housing Estates/Wei Zongcai, Zhang Yuanlin, Zhang Yulin, Zhai Qing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international urban research. I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urban society,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at the housing estate lev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Chines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Taking the affordable housing estates in Guangzhou,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at the housing estat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subjective perceptio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built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acceptable, while residents’ subjective perception is unfavorabl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estates should be given more priority; low-income resi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lanning decis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need, and finally a favorabl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Built environment, Residents’ subjective perception, Affordable housing estates
0引言
人居环境品质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为促进全球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出台的《新城市议程》凸显了“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的理念,并认为必须推动城镇化的健康转型,而优秀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是重要支撑[1]。在中国,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和人的城镇化,而非传统的土地的城镇化[2],推动全国的城镇发展由规模扩展转向品质的提升。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的宜居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这为人居环境品质研究提出了新方向和新内容。 人居环境品质实质上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话题的延续,涵盖了适宜居住的元素[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4-5]。虽然城市规划和住房研究的相关文献强调通过制定政策来推进住区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6-8],但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的内涵是什么?应如何优化?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人居环境品质是城乡规划学科关注的核心。实际上,城乡规划学科的诞生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可持续规划策略被采纳来改善城市空间品质。在20世纪90年代,源于西方的新城市主义模式被视为住区层面实现更好的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进展,它涵盖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互动的开放空间、安全性和强烈的社区感等[6-7,9-10]。 与城中村、工人新村等低收入住区不同,保障房住区是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产物,故对其人居环境品质的现状及规划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在规划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总结出有利于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规划策略,能为当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
1人居环境品质相关研究进展
1.1人居环境品质 近四十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导下,学者、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者等对人居环境品质进行了广泛讨论。但由于讨论是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视角推进,关于人居环境品质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尚未形成广泛共识[11]。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虽是全球性话题,但其进展和实现却取决于地方的实际情况[12]。在比较人居环境品质的相关定义类型的优势和局限后,笔者确定了定义低收入住区人居环境品质的方法。 1.1.1基于社会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3]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