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11期 > "世界城市日"专栏 >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管控策略
"世界城市日"专栏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管控策略

宋晓杰,涂 剑,周艳妮   2017-12-05 10:46:53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明显,但由于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及土地资源紧缺,可用于公共空间建设的用地越来越匮乏,同时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被荒废或尺寸过小的“灰色”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掘公共空间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成为规划部门关注的一项热点。文章结合武汉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工作实践,系统地对微型公共空间的概念、问题、评价标准等进行研究,并从完善布局、彰显特色与对接管理等角度对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管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微型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武汉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1-0072-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宋晓杰,涂剑,周艳妮.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管控策略[J].规划师,2017(11):72-78.

Planning Control For Micro Urban Public Space/Song Xiaojie, Tu Jian, Zhou Yanni
[Abstract] Along with fas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needs for public space is increasi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for large scale public space is getting scarce, while some abandoned or small space migh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ich requires improvement of land use efficiency. Wuhan has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issues, standard of micro public space, and studied the layout, character, management of micro public space.
[Key words]  Micro public space, Planning control, Wuhan city

 

0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多集中于大中型公共空间的体系构建或单个公共空间的设计,较为忽略小规模、小尺度公共空间的系统性规划和营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制度,以适应经济和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环境品质。当前城市发展重心逐步由规模、速度向品质、内涵转变,“大拆大建”的粗放建设方式逐步转向局部存量优化与修补,零星地块、闲置地块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受到关注;而在增量用地空间资源进一步紧张的情况下,众多被荒废的灰色空间或被忽视的零星闲置空间,也亟待系统研究和利用,以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居民社会角度看,微型公共空间(以下简称“微空间”)作为一种社区层面的公共空间,对营造邻里氛围、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社会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武汉实践案例,系统阐述微空间规划编制及其管控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以期为各地微空间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1微空间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其概念可能最早来源于18世纪的英国[1],多以“开敞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而关于城市微空间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认识。在西方,与微空间类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1963年,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口袋公园”的概念,主要是指散布或隐藏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主要为本街区的居民服务。在不同国家,口袋公园又被称为“迷你公园”“绿亩公园”“袖珍公园”“小型公园”“贴身公园”等,面积多在1万平方米以内。从近年我国上海、深圳等地开展的微更新实践看,国内虽未明确提出微空间的概念,但其规划实施对象与微空间较为相似,如上海微更新重点打造的绿地、广场和交通节点等,深圳重点打造的立交桥下绿地、防护绿地和建筑间隙空间等。从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看,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和公园设计规范等,均对各类绿地及广场的分类、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作了相应要求。其中,小区游园一般要求规模在5 000 m2以上,最小规模的带状公园及街头绿地一般要求规模在400 m2以上。
基于国内外微空间规划实施经验,结合武汉当前规划管控和建设实际,本次研究将微空间界定为:规模在300~5 000 m2(小区游园以下规模)范围内的各类具有游憩、休闲等功能,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可停驻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这类空间一般具有面积较小、选址灵活、类型多样和分布离散等特点,呈现形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运动场及林荫步道,也可以是供人休息的其他形式的小场所。

2微空间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层面:微空间在规划体系中定位模糊,精细化程度不足
首先,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微空间也应是城市设计在地块层面的管控要素之一。然而,一方面城市设计本身的法定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兑现,另一方面城市设计较强的综合性致使方案中的相应要素容易被忽视,社区级尺度的要素更是首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