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得以快速重塑,对于这一结果有必要进行评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社会生态视角对街区空间形态进行评价,确定物质属性、功能定位、空间形式、空间行为和场所精神5项评价因子,构建社会生态指数SE-B,最终划分强社会生态、中社会生态和弱社会生态3种街区空间形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街区空间形态;社会生态;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1-0120-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庞乾奎.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社会生态评价体系研究[J].规划师,2017(11):120-126.
Social Ecological Evaluation For Urban Street Space/Pang Qiankui [Abstract] Urban street space has been rebuilt fas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is necessar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paper evaluates urban street spatial form from social ecology viewpoint, ensures five evaluation factors: matter property, functional orientation, spatial form, spatial behavior, and place spirit. Then, construct the social ecological index “SE-B”, divide street space into three styles: strong social ecology, medium social ecology, and week social ecology.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lann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Street spatial form, Social ecology, Evaluation system
0引言
城市街区实践势必改变空间形态,有学者提倡“城市增长不可控,城市形态可塑”的规划思想,提出以城市形态为出发点的设计方法[1],这和Daniel G Parolek等人将城市形态设计准则作为土地开发管制替代方法[2]有着共识。 随着上述街区规划实践重心由土地转向形态,其核心在于空间形态如何设计,而对于如何评价鲜有涉及,尤其是有关街区空间形态的社会生态评价,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空间形态和社会生态是街区的一体两面,空间形态塑造过程将势必改变社会生态,毕竟空间形态仅仅是物质载体,而社会生态才是街区真正的本体。因此,从社会生态视角对街区空间形态进行评价,将是思考街区规划实践有效性的新途径,有助于重新认识街区规划的本体、方法和实施机制。 本文试图从社会生态视角建立街区空间形态的评价体系(图1),研究街区空间形态塑造的社会生态结果,重点包括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其权重划分、评价模型建构和不同社会生态类型阈值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简单的规划应对策略。 1社会生态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1.1街区空间形态评价和社会生态视角的建立 所谓评价是指“判定一些行为的价值的一般过程,不考虑行为所采取的方式”[3] 。因为街区空间形态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领域,对于城市结构形态塑造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需要对之进行评价。 凯文·林奇建立了“向生态学习”的“性能指标”评价体系,并对波士顿街区空间形态进行实证评价。Serge Salat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起“城市形态—经济社会—环境”的架构来评价综合体。A·拉波波特从人类学角度提出包括形态完整、视觉优先、地域感、密度性和方向性在内的评价标准。此外,吕斌等人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上述文献大都侧重于从自然生态视角对街区形态进行评价,但对于“空间生产”导向下所引起的社会生态失衡则关注较少。正是“空间生产”破坏了社区肌理和街区社会生态,导致街区活力丧失。因此,社会生态应该成为街区空间形态评价的新视角。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街区空间形态的社会生态评价方法,即从街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出发,以社会生态为视角,选择社会生态相关指标,考察空间形态重塑对社会变迁类型、社区改变特征、街区利益重构以及社会行为与空间形态关系的影响。
1.2评价因子选择及其解析 根据差异性、关联性、可细分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行社会生态评价选择,确定与街区社会生态密切相关的物质属性、功能选择、空间形式、空间行为和场所精神为街区空间形态社会生态评价的5项因子(表1)。上述5项一级指标可以继续分解为12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表2)。 (1)物质属性。 物质属性是社会生态组织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社会生态活动的结果,具有实体性、稳定性、广延性和自然性等特征,将影响到居民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如交往出行和经济社会生活。物质属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首要性、物理尺度和自然特性三方面。 经历了古典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到现代区位论[4],区位始终居于重要位置,城市街区由于“地理的不流动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整体性)重新布局”,也决定着街区开发定位和产业发展成败[5]。 街区物理尺度表现在城市的基本单元特征,与形态组织上有着分形同构性,其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