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11期 > 系列专版 >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探索—以成都“宜居水岸”工程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
系列专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探索—以成都“宜居水岸”工程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

马 奔,吴欣玥   2017-12-05 09:44:24
 

[摘 要]“城市双修”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常态下适应存量规划、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的全新理念。历史河道与城市起源、发展、衍变过程密切相关,在高速的城市建设中,如何解决历史河道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被掩藏的问题,实现滨水区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成都“宜居水岸” 工程,以护城河中的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从强化文化特色、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道路交通和改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探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规划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双修”;历史河道;复兴;规划策略;成都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1-0154-06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马奔,吴欣玥.“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河道复兴探索——以成都“宜居水岸”工程西郊河、饮马河示范段为例[J].规划师,2017(11):154-159.

Renaissance Of Historical Riverway With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Concept: A Chengdu Case/Ma Ben, Wu Xinyue
[Abstract]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is the new requirement for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 a new concept which adapt to stock plann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Historical waterways reflect the birth, growth, and change of cities. Their cultural and functional restoration is significant to waterfront renaissance. The paper studies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culture, fun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ecology in Chengdu cases
[Key words]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Historical riverway, Renaissance, Planning strategy, Chengdu

 

0引言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修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考虑历史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城市双修”作为我国城市由扩张性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全新理念,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该理念在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城市双修”的对象主要是老城区,而特大城市老城区的滨水区复兴及城市品质提升与公共生活复兴密切相关。近年来,借鉴上海苏州河、广州东濠涌的修复经验,我国其他特大城市纷纷开展了历史河道及周边地区河流的总体规划,以破解城市扩张之后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功能混杂和品质下降等大城市病问题。历史河道复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理论上对于构建与完善“城市双修”体系、精准细分“城市双修”应用对象具有探索意义,在实践上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植入核心功能和实现存量空间资源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为”的城市,围绕锦江的历史城区自古以来都是成都最繁华的区域。但在近现代高速的城市建设中,锦江河道两侧的居住区逐渐没落,不易被市民感知。为展现天府文化、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实现历史城区水文化与城市现代功能的互动及复兴,本文结合成都“宜居水岸”工程实践,运用“城市双修”理念探索特大城市核心区历史河道的复兴策略,希望能为同类型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1成都水系特征以及城市发展与河道整治历程

1.1成都水系特征
成都位于岷江水系下游,自都江堰渠首工程修建以来,成都平原形成了扇叶状的河网水系特征,水自此从城市致灾因素变成了发展动力,可以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塑造了成都平原的良田沃土和精华灌区。总体而言,成都异于普遍缺水的北方城市,需要大型水利设施拦河造湖以稳固城市格局,同时其与重庆、武汉等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不同,河渠密布,小尺度河流众多,与江南水乡纵横交错、水网稠密的格局略微相似,但其地形高差与空间走向又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尤其是在成都市中心,自唐朝高骈筑城以来,“两江三城”①的总体格局得以稳固(图1),因此成都便形成了“两江环抱”的大格局与“小桥流水”的小格局。

1.2城市发展与河道整治历程
作为历史城区的外轮廓,河道自开凿以来便承担着供水、排水、灌溉、防洪、航运、漂木及防御等多种功能。从城市历史看,在都江堰诞生的河流文化引领下,成都“两江环抱”区域经历唐朝、明朝两轮城市发展高峰,形成了独特的工商业文化与贸易氛围,成为西南地区的水路枢纽和贸易中心。从城市景观看,河道沿岸的历史遗迹与文化资源丰富,依河而建的古城墙,由李冰建造的七桥、官府与私家园林,以及壮丽高耸的张仪楼与西楼等,均被古人记录在描绘成都的诗歌中。从城市活动看,河流孕育的游乐风气是成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浣花游江、灯会庙会和民间技艺表演等活动传承至今。但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业化改造,多功能的河流退化成泄洪排污的臭水沟,因此成都开展了多项河流整治工程。1993~1998年,成都开展了府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4]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