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不同行政等级的城镇不仅在人口和经济规模上存在差异,在拥有的发展资源方面也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在行政因素主导资源分配的国家。文章选择中国与德国4个主要的城镇群——长三角、京津冀、慕尼黑与柏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规模、经济、社会和环境4个方面的指标比较,系统地分析中德不同行政等级城镇之间的发展资源差异(倍数关系),明确行政等级在城镇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等级;资源差异;城镇群;中德比较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10-0107-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秦梦迪,李京生,杨辰,等.中德城镇群城镇等级与发展资源差异比较研究[J].规划师,2017(10):107-114.
Sino-German’s Urban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 Difference/Qin Mengdi, Li Jingsheng, Yang Chen, Chen Yulu [Abstract] Differences among cities at various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are reflected not only on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but also on the resources involved in their developing processes,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ies where the administrative factors dominant the resource allocations. Taking four main urban agglomerations from Chin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y, including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Munich and Berlin, 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resource differences (with multiplier relation)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mong cities at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in China and Germany, through the comparisons of four dimensions: urban scal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th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in the resource-allocation process is clarified, which could provide us more political reference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Resource difference, Urban agglomeration, Sino-German comparison
1城镇等级与城镇发展资源
城镇群①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的重要概念, 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镇,以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镇集合体”[1]。由于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职能不同,城镇群内部的城镇往往会形成规模差异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城镇获得资源的差异性一直是城镇化研究的重点。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①城镇等级的规模分布。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运用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的方法,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中原城镇群为例,探索中国城镇规模分布特征及演进规律。学者认为城市规模序列与人口数量最为相关[2]:中国的城镇规模分布,一方面在整体上呈现“中间略大、底端偏小”的较为合理的金字塔格局[3],符合Zipf’s法则—这一法则较好地反映了城市规模及其位序之间的关系[4],可以作为研究判断城市集聚和城市体系合理性的重要原则[5];另一方面,个别城镇群内部仍然存在城镇规模差距大、结构失衡、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强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3]。②城镇等级的影响因素。这部分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和行政等因素来探讨城镇等级的形成机制,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空间聚集是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种聚集是有限度的。从城市生产率的角度看,城镇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优规模[6]。城镇规模在城镇群体系内的合理比例与距离可以避免竞争和完善城市体系功能,有利于城市共同成长[7]。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城市生产的分工与合作呈现出跨区域的特点,城镇体系从原来的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距离衰减要素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作用减弱,而文化、制度与社会关系等软要素对城市联系的作用逐步加强[8]。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集权传统的国家,行政因素和政治原因在城镇规模分布和资源分配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9-10]。③不同等级城镇的发展资源差异。城镇等级的差异除了体现在人口和经济规模差异上,还体现在拥有发展资源的差异上。这一视角主要受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基于资源的发展理论”的影响,后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只是由市场决定,而是在企业内部—依赖于“人才、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异质性,且难以模仿的专有资源”[11]。资源理论为城镇群内部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即城镇发展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除了自然、资本、科技与人力等实体资源以外,制度、文化与社会资本等非实体资源也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根基,有必要从自然、社会与人文3个方面建立城镇发展资源的评价体系[12]。 现有研究为城镇等级与发展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大部分研究是根据人口规模将城镇划分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