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9期 > 规划师论坛 > 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苏州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苏州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

李晓晨,王 勇   2017-09-28 09:24:47
 

[摘 要]公共空间承载着各种社会公共交往,是促进社会融合和参与社会改良的重要工具。集宿区作为新移民聚居地,与城市住区有诸多不同,其公共空间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文章以新移民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苏州市三个典型集宿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集宿区公共空间现状供给与新移民需求间的诸多矛盾。为此,文章基于包容性理念,在理论和实证结合的基础上,从空间、时间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集宿区公共空间包容性优化策略,以满足新移民的特殊社会需求,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
[关键字]集宿区;公共空间;包容性;新移民;社会融入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9-0022-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李晓晨,王勇.包容性理念下的苏州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 [J].规划师,2017(9):22-28.

Public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Transient Population Dormitory Area (TPDA) Based On Inclusion Concept, Suzhou/Li Xiaochen, Wang Yong
[Abstract] Public space which carries a variety of social public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improvement. As a settlements for new immigrant, transient population dormitory area (TPDA) is different from urban settlements, its public space needs a targeted design. The paper chooses three typical TPDAs in Su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mmigrants, and finds 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pace supply and the demand of new immigrant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mbin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clusiv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space, time and society, to meet the special social needs of new immigrants and promote their soc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Transient population dormitory area (TPDA), Public space, Inclusive, New immigrants, Social integration


0引言

城镇化的根本要义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下,加快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增强城市包容性,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1985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比例高达51.5%,相比上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趋于更加稳定的城市定居,逐渐向全职非农转变,追求平等与尊重[1],目前学术界将这一特殊群体定义为“新移民”或“青年新移民”。作为城市外来人口的新兴群体,在新移民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城镇化关注的焦点。随着新移民利益诉求层次的提高、群体范围的日益扩大,社会融合问题日益凸显[2]。从城市主体角度看,社会融合问题即城市包容性问题,城市包容性越高,外来流动人口融入越容易[3]。近年来针对城市包容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国外针对城市包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会文化融合方面,同时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交往、城市融入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4]。但在国内,针对新移民或少数群体的物质及社会空间不公正待遇则关注不足。
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统计,到2020年我国仍将有2亿以上流动人口,新移民数量持续增长。随着新移民数量的日益增多,各类集宿区开始在全国各大流动人口“输入地”涌现,并逐渐成为新移民群体的特殊居住单元。公共空间作为新移民公共交往的场所,成为新移民社会交往与融合的重要平台。因此,如何通过集宿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满足新移民的社会交往需求,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已成为集宿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集宿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集宿区的区位选择[5]、空间分布特征[6]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7]等方面,缺乏对新移民群体的公共交往需求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新移民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访谈,对苏州市三个典型新移民集宿区进行了调研,对集宿区公共空间现状供给与城市新移民需求间的诸多矛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包容性理念,提出利于社会融合的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以期为集宿区公共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依据,为新移民的社会融入奠定基础。

1集宿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1研究对象的选取
苏州市作为全国主要劳务“输入地”之一,率先实行集宿区试点。据苏州市住建局统计,2001~2016年,苏州市已建、改建、租用并纳入集宿管理的房屋有2.9万余处、70万套(间),已解决215万新移民的入住问题,占已登记外来人口总数的36%左右。这些集宿区主要分布在远离古城中心区的城市边缘地带,以吴中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分布最为集中(图1)。
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笔者依据不同区位、建设年份、人口规模和建设模式等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