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8期 > 规划师论坛 >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邴启亮,李 鑫,罗 彦   2017-08-28 11:03:10
 

[摘 要]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城市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重,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基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国际经验,从规划观念、技术思路和系统方法三个方面分析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防灾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并以深圳为例,探讨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从防灾、减灾和救灾三个方面提出城市安全运行框架与应对策略,增强城市韧性。
[关键词]城市安全;韧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深圳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8-0012-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邴启亮,李鑫,罗彦.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7(8):12-17.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With Resilient City Theory/Bing Qiliang, Li Xin, Luo Yan
[Abstract] City has serious disaster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huge pop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amounts, urban security and urban resilience has been important topic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llow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esilient city theory, referenc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planning and tradition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lanning concept, technical idea and system method, and takes Shenzhen c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operation framework and coping strategy, improves the urban resilience.
[Key words]  Urban security, Resilient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Shenzhen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集聚,其内在结构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城市也充满了种种安全风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新型灾害不断出现。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青岛输油管爆炸、天津港爆炸及深圳光明滑坡等城市安全事件的爆发,举世震惊。可见,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事故灾难、金融危机、流行疾病及恐怖袭击等都是导致城市可能遭受风险和灾难的不确定性因素,受这些因素影响,城市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
近年来随着各种灾害的不断出现,我国对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提出要把安全放在城市发展的第一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201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要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城市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剧。面对新时期的城市安全形势,如何保障城市安全,如何在城市规划阶段防患于未然?可见,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1韧性城市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1.1理论演进
“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1]。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首次将韧性的思想应用到系统生态学中,随后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始介入研究。国外弹性理论(即韧性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弹性、工程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等领域[2]。当前学界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分别为能力恢复说、扰动说、系统说和适应能力说(表1)[1,3]。
学界对韧性理念的认识角度存在差异,但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韧性城市强调吸收外界冲击和扰动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再组织恢复原状态或达到新平衡状态的能力。郭小东等学者总结了部分学者从防灾减灾角度提出的韧性概念[4],基本涵盖了三个要素:一是具备减轻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二是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三是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

1.2内涵与特征
韧性联盟认为“韧性”具有三个本质特征[2]:①系统能够承受一系列改变并且仍然保持对功能和结构的控制力;②系统有能力进行自组织;③系统有建立和促进学习自适应的能力。
韧性城市具有反思力、随机应变力、稳健性、冗余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特点,韧性城市理论强调通过对规划技术、建设标准等物质层面和社会管治、民众参与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全面增强城市的结构适应性。基于此,本文所指的韧性城市,强调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确保城市在遭受不确定或突发城市灾害时能够快速分散风险,具备较强的自我恢复和修复功能。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5]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