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是目前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在总结城市韧性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规划控制要素、城市气候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提出了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关键技术框架,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碳汇网络技术、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技术、基于步行友好的街区尺度控制技术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分布技术,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城市气候监测技术、模拟技术、调控技术和城市热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等,以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能力。 [关键词]城市韧性;气候适应性规划;减缓;适应;关键技术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8-0018-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蔡云楠,温钊鹏.提升城市韧性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技术探索[J].规划师,2017(8):18-24.
Climate Adaptability Planning Technology For Urban Resilience Promotion/Cai Yunnan, Wen Zhaopeng [Abstract] Climate adaptability plan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to improve urban resilienc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ilience theory and climate adaptability operation, analyzes the relation among planning control elements, urban climate, and urban resilience, put forwards the goal and principle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plan, and the main planning technology: green-carbon network, public transport guided, street scale control, layout method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and the climate adaptability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limatic monitoring, simulation techniqu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impact evaluation for urban heat environment. These technologies will help promote urban resilience. [Key words] Urban resilience, Climate adaptability plan, Retard, Adaptability, Key technology
韧性的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加拿大生态学家C.S.Holling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将“韧性”的概念用来定义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即“自然系统应对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时的持久性”[1]。 气候变化是引起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导致的一系列事件打击下,人们开始将应对自然灾害持久性的韧性思想应用到城市气候变化研究领域[2]。如何在人口与建筑密集、功能复合和用地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城市规划手段适应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已成为很多学科广泛探讨的热点问题。其中,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通过采取相应的规划策略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城市的韧性和应对能力,有助于减少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几率,已成为目前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1城市韧性与气候适应性规划研究进展
1.1城市韧性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 在理论研究方面,S.Bernard.Manyena等人将城市韧性定义为在极端自然灾害冲击下,不需大量外部援助却仍不会遭到毁灭性损失或生产力、生活质量下降的能力[3];Adger W N认为城市韧性是提高城市应对不可预知灾害能力的最有效路径;Godschalk认为韧性城市是拥有应对极端事件能力的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的可持续结合体;Jack Ahern认为城市韧性能够像海绵一样以恰当的方式吸收和缓冲扰动引发的负面影响,并通过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优化、协调和重组抑制扰动,使系统正常运行[4];Allan和Bryant认为城市应对灾害风险需具备多功能复合、多尺度城市网络和生态多样性等特点;Jha A K、Miner T W和Stanton-Geddes Z等人提出韧性城市应降低城市建成结构与设施的脆弱性,保持生命线工程的畅通和城市社区的应急反应能力[1];Ireni-Saban指出城市韧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倡导力、社区能动力、社会包容性”三者所塑造的社区公共管理能力。综合而言,城市韧性是指可以缓冲和应对不可完全预测的扰动,保证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能力,其内涵主要是指城市系统与其面临的风险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以及城市在处理不可预知的扰动时应采取的措施。 在行动方面,西方国家以提升城市的韧性为目标,主要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层面先后制定了各自的防灾或适应计划,以应对极端气候的打击。2008年鹿特丹在《气候防护计划》中通过洪水管理、适应性浮动防洪闸及浮动房屋等手段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威胁;2011年伦敦在《管理风险和增强韧性》中运用滞纳雨水的绿色建筑、洪水管理、植树和绿色屋顶来应对持续的洪水、干旱和极端高温气候;2013年纽约在《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中针对洪水、风暴等气候威胁,提出改造社区、医院、电力、道路、给排水和防洪等基础设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