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8期 > 规划师论坛 >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流域治理策略研究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流域治理策略研究

崔 翀,杨敏行   2017-08-28 11:01:14
 

[摘 要]韧性城市为不可预测的危机和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文章首先对韧性城市涵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辨析,梳理了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和三种尺度下其关注的重点;其次,探讨了韧性城市系统背景下,规划范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指出必须在目标导向、理念视角、实施路径和评估标准方面进行转变;最后,结合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系统理论的河流整治、空间治理和协同行动策略,并探讨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韧性城市;适应性;流域;空间治理;茅洲河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8-0031-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崔翀,杨敏行.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流域治理策略研究[J].规划师,2017(8):31-37.

River Basin Governance Based On Resilient City Theory/Cui Chong, Yang Minxing
[Abstract] Resilient city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unpredictable crisis and risk. Firstly, the paper reviews the meaning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ilient city, and concludes the resilient city framework system and foci of three scales. Second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reform trend of the planning paradig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ilient city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goal orientation, concept persp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t last, the paper takes Maozhou river basin as a case study, proposes the river remediation, spatial management and cooperative action strategy, and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shortcom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Resilient city, Adaptability, River basin, Spatial management, Maozhou river

0引言

城市,作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尤其是各类极端气象灾害,给城市系统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事实上,无论是来自城市系统内部的扰动,还是外部的突发事件,其发生的条件、概率和破坏情况都很难通过历史经验来判断与预测,而其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1-3]。在此背景下,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又译作“弹性城市”)为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在对韧性城市涵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以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4]为例,对不确定条件和未知风险进行识别研判,基于韧性城市系统理论探讨河流整治、空间治理和协同行动策略,并总结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1韧性城市理论概述

1.1韧性的基本特征
韧性是一个系统、社区或社会暴露于危险中时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适应并且从其影响中恢复的能力。韧性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具有承受一系列改变并且保持功能和结构的控制力;具有进行自组织的能力;具有能够建立和促进学习自适应的能力。

1.2韧性的两个维度:灾害韧性与城市韧性
韧性城市理论研究复杂丰富,但其核心内涵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即自组织、学习和适应能力。因而城市的韧性主要指城市系统防御风险的能力、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总结转换和学习的能力等。当前的城市韧性理论包含特定韧性和广义韧性两个维度,其中特定韧性是灾害韧性,主要指城市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应对和适应性,包括保护和恢复其必要基础设施及功能等;广义韧性则是指城市系统对各类影响的干扰,如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关系和空间品质的恶化等,并不局限于各类灾害。

1.3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城市辨析
与传统的可持续城市理论相比,韧性城市理论同样涉及经济、环境、社会、人口健康、政策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但更强调城市应对多元风险和压力,以及未知干扰与变化的适应性和吸收能力,更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弹性政策及管理制度等综合内容[5-6]。

1.4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
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三种:基于城市系统而形成的框架体系,基于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而形成的框架体系,以及基于城市能源而形成的框架体系。笔者认为韧性城市和韧性城市规划不应单纯局限于特定的灾害韧性维度,而是应从广义的城市系统韧性来审视,在对比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的大弹性城市研究框架、日本北九州城市中心的韧性城市框架与日本政法大学的韧性城市框架之后,笔者更加认同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城市系统韧性框架[7],该框架提出利用健康与福祉、经济与社会、城市体系与服务、领导力与战略四类指标体系来研究、构建和评定城市韧性,每一类指标又包含三项指标和若干分类指标,该框架相对全面地构建了韧性发展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