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8期 > 规划师论坛 > 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

梁宏飞   2017-08-28 11:00:26
 

[摘 要]当前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韧性并在灾后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以日本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的灾后重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从环境、制度、个体和社会四个方面剖析了其提升社区韧性的过程,提出了实行“土地区划”政策、建立多元参与机制、注重灾害管理教育和引入社会住宅的韧性社区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防灾型社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韧性社区;防灾;建设策略;六甲道车站北地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8-0038-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梁宏飞.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J].规划师,2017(8):38-43.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Resilient Community In Japan: Reconstruction Of Rokkomichi Station North District, Kobe/Liang Hongfei
[Abstract] Cities are facing  threats of various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How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the city to cope with the disaster and to take quick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fter the disaster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 paper takes Rokkomichi Station north district, Kob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ommunity from environment, system,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land zo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and social rented housing building,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the building of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Resilient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Building strategy, Rokkomichi Station north district


0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聚集地,是人类塑造的最复杂而又最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在无法掌握灾害因子的情况下,主动提升城市和社区的防灾能力,加强灾害预防与灾后恢复能力,提高社区韧性是应对灾害的有效措施[1-3]。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灾后重建、提升社区防灾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日本的“社区营造”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改变了公众参与的方式,将“市民参与”转变为“市民主体”,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应对不同社会课题的特征[4]。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防灾规划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的组成单元,从社区层面入手,制定防灾社区计划,对社区的危险源进行治理,对道路和建筑环境进行整治,增设防灾空间和各类防灾设施,可以提升社区空间的综合防灾能力[5-6]。到了20世纪末,社区营造已经成为日本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措施。1995年,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在政府支持、社区参与、专家协助下建立了具有抗灾能力的韧性社区,进一步拓展了社区营造的内涵和社区发展的方向。

1韧性社区的内涵

韧性社区包含硬性和软性两个层面的内容,具体包括社区的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方面(图1),其建设按照灾害管理系统中准备、应变、恢复和减灾的循环优势预防模式,从硬件设施的建设与配置、软性环境的韧性提升着手,完成社区灾前预防准备、灾时应急和灾后有序重建3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其中,社会韧性建设主要包括应对社区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在社区引入年轻人群,提升社区自救能力等;环境韧性建设主要包括防灾空间、逃生路线、避难据点、应变管理中心和防灾设施的建设,以及灾后防灾型住宅的规划;制度韧性建设主要包括构建多元的社区建设机制,鼓励社区团体、社区居民、专家团队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营造建设中;个体韧性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对于防灾知识的宣传和灾后自救能力的提升。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促进政府、专家团队、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合作进行社区营造,创造自助、互助、公助的社会风尚,建设社区救灾空间,完善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以提升社区韧性。

2日本韧性社区的发展与演变

20世纪70年代韧性理念开始出现在材料科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韧性理念被应用到灾害管理中,以探讨灾害的成因,部分研究将其译为“脆弱度”; 20世纪90年代韧性理念首次被引入到城市规划领域,以应对灾害及灾后的重建问题;21世纪关于韧性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生态韧性、社会韧性、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等课题[7]。目前关于韧性理论的研究多数偏重于对韧性的评价和灾害的预防,而关于韧性社区建设的策略和如何在社区建设中提升社区韧性的研究尚少。
所谓韧性社区,就是要具备社区韧性。社区韧性是指一个社区面对经常性的灾害或在突发灾害后,能建立、维持或重获一个预期的功能的范围,且这一功能的运作效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