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8期 > 系列专版 > 住区开放与犯罪:国外情境下的实证评估与理论剖析
系列专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住区开放与犯罪:国外情境下的实证评估与理论剖析

姜 超,柳 林,周素红,杜方叶   2017-08-28 09:53:39
 

[摘 要]为科学客观地回答“封闭住宅小区开放后是否会增加犯罪”这一问题,对关于封闭住区与犯罪案件之间关系的国际实证性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并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阐述了犯罪者与封闭住区之间的作用机制、住区安全感知误区及其形成原因、住区开放背景下的有效犯罪防控策略等内容。国际案例实证结果和环境犯罪理论剖析均表明,封闭住区并不能显著地降低犯罪被害率,即封闭住区内未必会更安全。对住区内居民异质性的忽略、对犯罪发生机理理解的欠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诱导,导致“社区安全性”与“居民安全感”之间不匹配,从而产生“封闭住区能减少犯罪”的广泛误解。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犯罪防控借鉴。
[关键词]封闭住区;开放;犯罪;国外情境;环境犯罪学;犯罪地理学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8-010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姜超,柳林,周素红,等.住区开放与犯罪:国外情境下的实证评估与理论剖析[J].规划师,2017(8):105-111.

Opening Gated Community & Crime: Empirical Evalu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Foreign Context/Jiang Chao, Liu Lin, Zhou Suhong, Du Fangye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his question “whether opening gated community will add crim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eign empirical study of gated community and crime, and bases on the criminal environment theory, expounds the active mechanism of crime and gated community, the perception misunderstanding about residential security and its causes, and the crime control strategy with the opening gated community policy. The research show that, gated communities do not reduce crime absolutely. The combination effect of ignorance of heterogeneous residents, unfamiliarity of crime distribution, and misguidance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causes the mismatch between “security sense” and “security level”, leading to the wide-spread misconception about security in gated communities.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some suggestion to China’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Gated community, Opening, Crime, Foreign context,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Crime geography


0引言

2016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1]。意见出台以来,引发了我国公众与学者的广泛讨论。由于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2],这些讨论的焦点之一是住宅小区开放后的安全问题。大部分公众都担心“开放封闭住宅小区后会变得不安全”,而来自环境设计、犯罪地理、公安防控、城市规划和法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专家学者也都持有相似的观点,如徐磊青认为“设计的、社会的和管理的因素对社区的安全同时起着重要作用……从实质环境设计方面而言,应合理布置社区照明,封闭小区围墙,门口设置治安岗”[3];王发曾认为“除可建围墙以增强封闭性外,还可改变组合设计手段……形成组团内部畅通无阻、组团外部相对封闭的易防控空间”[4];杨佩艺认为,“沿居民小区周围必须设置封闭实体的防护措施,包括围墙、栅栏等”[5];杨红平认为,“门禁社区的封闭式管理能有效地管理城市居民,遏止城市犯罪行为的发生”[6];有学者甚至认为“将城中村改建为封闭管理小区、现代化商业场所及配套的公共设施,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原有的犯罪热点”[7]。在此背景下,住宅小区的开放或封闭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亟需厘清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犯罪案件数据是由公安机关管理的保密数据,很难被外界人员所获取,这不但严重制约了国内犯罪研究力量的发展,而且也导致了国内学者对犯罪发生机理的把握仍有很多欠缺之处。当前,国内学者对国外的诸多犯罪理论进行了分散化的引进介绍,但还缺少综合性的集成与评估。另外,国内针对具体案例的实证性犯罪研究也仍然十分缺乏。这些共同导致了国内针对封闭住区与犯罪关系的论断大多是基于单一理论或直觉、而非真实案例的实证评估结果。为了科学、客观地回答“住区开放后是否会增加犯罪”或“封闭住区是否能够减少犯罪”这一问题,本文对国外情境中关于门禁社区与犯罪案件的主要实证性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在总结相关国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概念、封闭住区与犯罪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封闭住区安全性的感知误区及其形成原因、住区开放背景下的有效犯罪防控策略等进行了具体的理论剖析,旨在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犯罪防控指导建议。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1]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