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全面回顾了十余年来义乌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通过大量案例对义乌以村庄为单位展开实施的三种乡村建设模式(旧村改造、村庄整治、异地奔小康)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人、产业、生态环境、村庄物质空间建设和历史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得失利弊作出客观判断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村;建设模式;演进;义乌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8-0144-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引文格式]吴广艳,张俊芳,谭剑,等.也谈义乌乡村建设的模式[J].规划师,2017(8):144-148.
A Study On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 Yiwu/Wu Guangyan, Zhang Junfang, Tan Jian, Niu Jiannong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Yiwu in recent ten years, summarizes three models: old village reconstructio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llopatric places.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among human, industry, environment, rural physical space, culture and history, concludes the pros and cons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 [Key words]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l, Evolution, Yiwu
1义乌乡村建设模式的演进
义乌的乡村建设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涌现出一大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特色村和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乡村面貌和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999年,以大陈二村的规划建设为转折点,义乌乡村建设告别了农户分散自建模式,进入整村规划建设的新时期,先后完成了对200多个村庄的旧村改造、538个村庄的村庄整治,几乎涵盖义乌所有村庄。在十余年的实践中,义乌乡村建设逐步形成了旧村改造、村庄整治和异地奔小康三种模式。
1.1旧村改造模式 目前,义乌已有200多个村庄(含城中村)完成了旧村改造,约占义乌村庄总数的1/4,改造时间大多集中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10年时间里,改造工作推进速度快是一大特点。 对于义乌新农村建设而言,大陈二村旧村改造(1999年)具有重要的探索与示范意义,开启了义乌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全拆全建模式的先河。在改造工作启动之初,项目组规划设计了四种住房形式供农民选择,即单体别墅(三层)、两户联体别墅(三层半)、多户联体楼(四层半)和公寓楼(六层)。最终一半以上的农户选择住进了联体别墅— 一栋栋小洋楼整齐排列、水泥路横平竖直、村庄绿地和农家小院鲜花盛开,代表了义乌农民的新生活。 由于大陈二村旧村改造的成功,其模式在义乌全市迅速推广开来,一般村庄和城中村均面临全拆全建的局面。在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农民要求“大家一个样”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是村庄还是城中村,在“全拆”之后全部建成了四层半的“垂直房”建筑。统一规划、全拆全建、以户为单位、建四层半联体楼的旧村改造建设模式逐步固化。全拆全建的建设模式不但改变了数以百计的村庄形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义乌主城区的形象。城中村连片成群,形成了义乌主城区大片四层半楼房连绵不绝的空间特色,因此有人将义乌称为“四层半城市”。四层半城中村在义乌主城区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推进了义乌土地的城镇化,补充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缺失(如住房、商业、生产、仓储和办公等功能),完善了义乌“场街结合”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全拆全建的旧村改造模式先后经历了从单一四层半“垂直房”规划建设到多、高层住宅结合,再到局部高层、功能分区规划或全高层公寓规划,最后到全高层社区集聚规划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村改造的主导思想从实现农民住小洋房的梦想转为关注节约建设用地和产业发展,从以村为单位的规划建设转变成以镇街为单位的全高层规划建设(图1)。 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期待住洋楼的梦想固然美好,但村庄建设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很快凸显出来。调查数据显示,在旧村改造模式下,新村建设用地规模超过村庄原来的建设用地规模50%左右,个别村甚至超过100%,这是义乌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所无法承受的。为此,义乌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节地探索。 (1)佛堂镇楼村大厦是义乌节地型农居建设的试点项目。经过测算,如果按照一户一宅的模式建房,仅仅是第一批55户农居就需要土地16.5亩(约为11000.00 m2);而采取节地型农居建设模式,建设两栋五层半和一栋十层半的公寓式楼房,总计只需占地2亩(约为1 333.33 m2)就可以让55户村民全部住上新房。但是高层公寓式楼房对农民传统的居住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试点项目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2)田畈村改造,以建设高层住宅为主,从三个方面实现了节约用地:①规划用地较原用地节约了1030.32 m2的用地;②通过向空中发展建设高层住宅,村民人均拥有的房屋面积由原来的60m2增加到180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