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7期 > 规划师论坛 > 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

规划师论坛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
张天尧,夏 晟,张衔春 2017-07-25 15:14:09 |
|
[摘 要]在推广街区制的政策指向下,发展何种街区空间、如何建设与管理该种空间形态以解决交通拥堵、繁荣街道生活、促进社会融合,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欧洲城市街区制在特定地方语境下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可为中国创新发展城市街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文章通过梳理欧洲城市街区制的发展历史及影响因素,从成因与表征两个层面构建街区制适应性研究框架,并选取伦敦3个典型案例进行解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推广街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街区制;适应性;开放街区;伦敦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7-0005-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张天尧,夏晟,张衔春.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理论与实践 [J].规划师,2017(7):5-13.
Adaptability Of European Open Block System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Zhang Tianyao, Xia Cheng, Zhang Xianchun [Abstract] Guided by the block system policy, open block and street space construction for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 better social life is a major challenge of urban developmen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European open block development and its adaptation for local context can be of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hina. The paper concludes open block evolution with three cases in London, analyzes their characters and causes, evaluates their adaptability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open block development. [Key words] Block system, Adaptability, Open block, London
0引言
随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中功能化、等级化所产生的空间与社会问题的凸显,强调尊重生活本身、城市结构多重性及功能复合性的街区制重新回归城市规划的视野[1]。针对中国现代住区发展存在的传统城市肌理消失、地块尺度过大、交通拥堵和社会隔离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提出“在新建和已建成住区中推广街区制”,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这一要求引起学术界在城市肌理、土地利用、道路系统与街道空间、社会融合与公平等方面的热议[2]。推广街区制旨在改善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繁荣街道生活与城市商业、培育邻里情感及社区认同感,然而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利益与城市利益间的诸多冲突,如产权问题,以及安全、公共空间及居住品质等问题[3]。相对于封闭小区,源于欧洲的城市街区制在空间开放性、公共性、资源融合性及共享性等方面优势明显[4],然而对于何种街区空间形态更适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仍存在诸多争议。 基于该背景,针对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至关重要,应在解读街区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语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创新发展适合中国的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本文聚焦于欧洲城市街区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变,通过归纳影响街区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适应性评估框架,并通过对伦敦城市街区典型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得出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评价,为中国街区制的推广提出政策建议。
1欧洲城市街区制理论:历史演变、影响因素
1.1城市街区制的历史演变 街区在英文语境中为“Block”,具有地理空间及社会文化的双重内涵,是城市形态结构、功能结构(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的基本构成单元[5-7]。在空间上,街区具有明确的边界要素,即由城市道路及沿其布局的建筑围合而成,是构成城市肌理的最小单位;在功能上,街区将开敞空间与居住、商业服务及文化娱乐等多种城市活动有机组合,构成邻里生活的基本单位[8];在管理尺度上,在单独建筑的个体性与复杂建筑环境的群体性之间,街区发挥了其中间尺度协调作用[9]。因此,城市街区又被认为是一个社会与空间相互关联的系统[10],街道、用地、建筑与开敞空间、功能混合、私密性及公共性是构成街区内涵的关键要素。 作为与功能紧密结合的空间类型,街区制与人类城市化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可大致分为4个发展时期:①从古典时期欧洲城市起源至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是由街道广场构成的城市结构的有机生长时期;②工业革命之后至19世纪上半叶,是城市街区制理论的发展与改革时期;③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思潮冲击传统城市街区肌理的时期;④20世纪中叶至今,是凸显人文及社会关怀、对现代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反思时期[4,11-13]。从传统街区制的形成到现代主义冲击下的突变,再到人文主义的反思,街区制展现的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空间维度,正如列斐伏尔所形容的“姿势,路径,身体与记忆,象征与意义”[11]。从奥斯曼的巴黎改造(1853~1882年)、伦敦花园城市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