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7期 > 规划师论坛 > 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 |

规划师论坛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 |
魏宗财,刘玉亭,林允琦 2017-07-25 15:11:23 |
|
[摘 要]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经济、社会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急剧转型,城市居住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封闭住区大规模出现,并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多数研究认为封闭住区是空间私有化的表征,削弱了城市机动性,加剧了社会隔离,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融合。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街区制政策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但如何实施尚需进一步探讨。以广州保障房住区为例,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方法,研究居住在不同开放程度的保障房住区的居民对街区开放和空间共享的主观感受,分析其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对住区建成环境和空间共享的需求,回答封闭住区是否是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一种高效和公平的方式,又能为国家实施和推广街区制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开放街区;空间共享;封闭住区;保障房住区;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7-0031-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魏宗财,刘玉亭,林允琦.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J].规划师,2017(7):31-37.
Space Sharing In Public Housing With The Viewpoint Of Residents’ Will, Guangzhou/Wei Zongcai, Liu Yuting, Lin Yunqi [Abstract] Residential space changes in the fast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Closed communities have been a dominant model of residential space. Most scholars deem closed communities symbolize privatization of space, weaken urban mobility, exacerbate social segregation, and hamper social harmony and integration. Central government requires opening neighborhoods and Danwei compound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With Guangzhou public housing case, the paper studies residents’ will towards open community and space sharing b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The study helps understand residents’ needs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answers if closed community is a fair and efficient approach for low income people. [Key words] Open block, Space sharing, Closed communities, Public housing communities, Guangzhou
0引言
空间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表达[1]。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等新马克思主义者均认为空间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属性,并将社会关系视为空间问题的切入口。基于此,社区也不能被简单认为是客观建成环境,而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民与社区建成环境及居民之间密切互动的社会空间。这促使有关社区的制度和政策在制定与实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主观感受。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间,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的急剧转型,城市社区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封闭住区在城市大规模出现,并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2],这拉大了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距离,增加了邻里交往的难度,为围墙内外的居民增设了心理障碍[3]。社会关系的破碎导致城市社会网络的碎化[1],甚至会发展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先导,导致社会可持续性下降[4]。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街区制”为我国住区未来新建住宅发展的方向,并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在《意见》出台后,街区开放和空间共享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据搜狐网的调查,网民重点关注封闭住区被打开后,居民的财产安全、住区管理和生活品质等方面是否受到严重影响[5]。可见,虽然《意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但所涉及的街区制政策如何实施尚需进一步探讨。在学术研究领域,相关成果集中在封闭住区的形成原因、缺点及其影响因素,开放街区案例分析、街区开放政策实施的有益之处及实施策略等方面。保障房住区是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及管理的住区,也可能是政府优先考虑落实街区开放政策的示范住区。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广州保障房住区为例,通过研究居住在不同封闭程度住区的居民对街区开放政策的认识,对政策实施将带来的益处和不便之处的主观感受的差异(特别是其对空间共享的评价)及其主要原因的比较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试图回答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封闭住区是否是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宜居生活环境的一种高效和公平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实施和推广街区制政策提供参考。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0]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