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7期 > 规划广角 > 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及其启示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及其启示 |
张瑾青,杨凤梅,葛海燕,罗 涛 2017-07-25 14:59:40 |
|
[摘 要]系统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性差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对福建省沿海及山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和比较,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城镇建设四个方面量化描述了福建省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现状,分析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一方面体现在地区间人口迁移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空间和公共资源潜力的分布格局。区域城市化现状与潜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理解可持续城市化模式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科学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提供有效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城市化;综合评价;地区差异;可持续城市化;福建省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7-0098-07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张瑾青,杨凤梅,葛海燕,等.区域城市化的“山—海”差异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7(7):98-104.
Mountain-sea Difference And Its Illumination In Regional Urbanization/Zhang Jinqing, Yang Fengmei, Ge Haiyan, Luo Tao [Abstract] Systematic study of regional difference in urbanization is important to local strategy making. Based on a study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coastal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untainous and coastal regions in population, economy, social life, and town construction. The difference is reflected on one hand by the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by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and public resources. Regional urbanization status quo and potential dialectics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Fujian
受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在城市化水平、质量、驱动机制和空间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1-2]。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总体进展迅速。2011年,全国以人口测算的城市化率已达51.27%,年增长1.32%[3]。以“超常速度”推进的城市化浪潮引发了诸多问题[4-6],同时也是造成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及质量不平衡的重要原因[7-8]。省际间的区域城市化“山—海”差异是其中一个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2]。有研究显示,目前全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由过去的南北差异逐渐转变为东中西差异,尤其是沿海省区发展迅速[9]。 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沿海省份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40%~65%,由北至南分别为辽宁(64.05%)、河北(45.60%)、山东(50.95%)、江苏(61.90%)、浙江(62.30%)、福建(58.10%)、广东(66.50%)和广西(41.80%)。内陆多山省份则明显落后,尤其是位于西南部山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其中四川为41.83%,贵州为34.96%,云南为36.80%。这种城市化的“山—海”差异在直辖市的发展上也得到充分体现(如上海和天津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9.30%和80.50%,作为山城的重庆的城市化率则为55.02%)。 沿海和山区在城市化水平、质量、驱动机制和空间模式上所存在的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依据其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城镇主体应如何扬长避短,在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内优化并推进自身的城镇化进程?本文力图通过对福建省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算和对“山—海”差异的分析比较来探索以上问题的答案。
1“山—海”划分及研究方法
1.1“山—海”划分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 23°32'~28°19'、东经 115°51'~120°52'之间,背山面海,与台湾一水相隔。全省陆地面积为12. 4万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福建省辖9个设区市、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和45个县(含与大陆没有道路交通相连的金门县),常住人口达3 720万,GDP总量为17 560亿元,比上年增加12.3%,经济总量和增速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列第12位和第17位。人均GDP达47 205元,全国排名第9位。以城镇人口比重计算的城市化率为58.1%,全国排名第8位[10]。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闽西、闽中两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带形成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地势。两大山带走向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构成福建省“山—海”对应的独特自然地理格局。闽北、闽西众多海拔在1 000~2 000 m的山地连同大片的山前丘陵与闽东、闽南沿海冲积、海积平原形成对照鲜明的自然地理背景条件[11]。 2010年发布的“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了2个生态区,在此框架内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5个生态亚区。其中,山地与滨海是生态亚区划分的主要因素[12]。本文依据各地区是否滨海,将福建省各行政单元(地级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5]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