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7期 > 规划广角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路径与机制解析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路径与机制解析 |
程 慧,刘玉亭 2017-07-25 14:58:08 |
|
[摘 要]进入21世纪,开发区导向的中国郊区化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基于外部环境和自身诉求的共同影响,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许多大城市的开发区进入转型与再开发的战略期。基于转型的路径与主导机制不同,文章选取广州市域范围内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探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的路径与机制,并提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的两个阶段:在产城联动阶段,承接部分城市功能,与紧邻城区错位提升;在产城融合阶段,在产城联动基础之上,承载综合城市功能,自身向新城市或新城区转型。通过对比增城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转型不同阶段中的不同机制,以期为我国其他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路径;机制;增城;南沙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7-0112-07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程慧,刘玉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路径与机制解析[J].规划师,2017(7):112-118.
Transi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Zone/Cheng Hui, Liu Yuting [Abstract] Development zone oriented sub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era. Under exterior and interior impacts, development zones in large cities face transition and redevelopment. The paper chooses 2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Zengche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d Nansh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tudies their transition path and mechanism, proposes two phase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first phase is industry-city interaction, during which development zone carries partial urban functions and improves itself. The second phase i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during which development zone carries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and become new urban district. [Key words] Econom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zone, Transition path, Mechanism, Zengcheng, Nansha
0引言
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更多的是有目的“自主性”规划的结果,政府通过功能置换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分配与调整。1984年,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在中国沿海地区设立,自此开发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复制,成为母城产业转移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开发区主导着中国城市的郊区景观。早期伴随工业郊迁而建设的开发区[1],仅为单一功能的产业空间,是依附于母城而存在的“孤岛”。经过30年的发展,开发区确实为大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然而,它们的未来发展也并不乐观,“外资依赖严重、经济发展趋缓、资源瓶颈显化等已经成为中国开发区面临的主要困境”[2]。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呈现向远域推进的新趋势,远郊开发区大多趋向综合功能,成为大城市区域网络中的独立节点。2006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调整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强调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型。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的转型升级,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坚持绿色集约发展及优化营商环境。在外部环境及自身诉求的共同影响下,开发区的转型与再开发已经全方位展开[3]。 我国开发区按照级别主要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大类型。开发区级别越高,其转型升级的可能性及复杂性越大,研究意义也越大。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数量最多、分布较广的为国家级经开区①,因此本文选取此类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发区发展与转型的主导推力不同,将引发截然不同的开发区转型趋势与成效。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现有开发区转型历程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提炼出本文对国家级经开区转型路径与机制的研究框架;继而选择广州作为研究案例的母城,结合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发展的不同路径,选取市域范围内的两大国家级经开区—增城经开区和南沙经开区作为实证案例,通过深入探讨所选开发区的转型历程与机制,总结国家级经开区转型所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为我国其他国家级经开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实证考鉴。
1开发区的转型路径与转型机制
1.1开发区建设与城市空间扩展的相互关系 现有研究在论述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时,或是着重从空间结构出发,依据开发区与城市的相对区位对两者发展形成的不同结构进行总结(如双核式、连片带式和多极触角式[4];城中区内置型、边缘区生长型、子城区扩展型和独立区发展型[5]);或是着重从功能联系入手,对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与城市互动的演化历程加以探讨。 从功能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7]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