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重要战略,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及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与经济发展态势相对应,城镇化进程也步入增速趋缓、品质提升的新时期,城乡规划作为空间资源的供给手段,存在供给规模增长上的不可持续、供给品质上的粗放及供给类型上的错位等多方面不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应主要从优化空间要素供给结构、改革空间供给与管理制度和探索空间规划技术三方面着手。针对不同规模城乡单元的差异性需求与发展导向,超大城市应强化功能疏解与品质提升,大中城市应关注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村镇地区应强调特色营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规划;规划转型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6-0005-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罗彦,孙文勇,邱凯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转型[J].规划师,2017(6):5-10.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ransition From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Viewpoint/Luo Yan, Sun Wenyong, Qiu Kaifu [Abstrac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elps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overproduction. Urbanization is slowing down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as well. From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viewpoint, urban rural planning has problems in sustainability, quality, and variety, and its reform shall deal with 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technique of space provision. Metropolises shall improve function and quality,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shall focus on double repairs, and small towns shall highlight characters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多项新思想和改革举措。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重点在于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可以说,中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与城市发展领域,城乡规划领域还较少涉及。城乡规划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政策和空间治理手段,需要主动转型,进一步梳理新形势下的改革要求,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环境变化,引领新阶段的城乡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相对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思想而提出的。需求侧政策强调投资、出口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乡规划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工具,进行供给和分配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等。在上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化空间与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乡规划推动城镇化的方式主要是对各类空间资源的增量供给,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及土地开发创造并满足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典型的需求侧发展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在生产要素供给接近充分的前提下,持续的增量要素供给无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反而可能成为发展的束缚,其思路在于提高供给和生产能力(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1],强调政府减少财税干预、促进市场竞争和释放资源要素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义是转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配置生产要素的方法,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即在劳动和资本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要素配置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改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4-5]。 对于城乡规划而言,随着经济发展拐点的到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随之趋缓,持续大规模粗放的空间资源投放已经无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且快速增长下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大量浮现,当前城乡规划模式与城镇化新形势之间显现出诸多不适应,规划空间供给方式亟待转型(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