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型城镇化道路息息相关,当前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从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提高供给质量,弥补空间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造成的城郊发展短板,以深化改革,完善优化特色小镇的制度环境。文章以上海浦东为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阐述大都市郊区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现状、困境与破解思路,并提出创新规划管理、治理模式和社会参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小镇;规划应对;大都市郊区;上海浦东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6-0038-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罗翔,沈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思路与对策[J].规划师,2017(6):38-43.
Thoughts And Measures For Characteristic Town Planning From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Viewpoint/Luo Xiang, Shen Jie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town planning shall improve industrial cultiv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imbalance between spatial supply and demand. With Shanghai case, the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quo, dilemma, and strategi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 development in metropolitan suburb, and puts forwards planning management, governance mode,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haracteristic town, Planning response, Metropolitan suburb, Pudong District, Shanghai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常态发展阶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1]。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已进入城市时代,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关键之一就在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2],它们应互相促进、并行不悖。因此,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有赖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3]可见,特色小镇建设是当前我国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的空间手段。浙江、四川等地的实践经验表明,特色小镇不等同于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或全域城镇化,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业兴城或以城兴业,而是城郊特定区域和集中规模的产业、文化、社区等城市功能发展平台,城镇发展及规划建设的供给端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本文结合上海浦东的实例,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都市郊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践。
1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考察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1.1国际经验:多元主体塑造特色发展 特色小镇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课题之一,一般而言,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城市政府、市场(企业)及小城镇本身。例如,在英国20世纪中期的新城运动中,政府颁布法令疏解大城市人口;美国的郊区化以市场为主导力量,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带动小城镇发展;南欧、北欧的城镇依靠自身资源和本土力量塑造特色小镇。 依据产业类型,国外特色小镇可分为科技创新型、产业升级型、文化创意型和旅游会展型等。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科研机构,借助便捷的交通和宽松的移民政策,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法国格拉斯以香水制造为支柱产业,带动花卉种植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美国圣达菲以密集的民俗创意活动(如设计周)和“遗产+社区+创意+旅游”的创意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创意小镇;瑞士达沃斯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冰雪运动,并作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举办地闻名全球。 综观国外特色小镇建设,可总结如下经验:①根据小镇自身特点和优势资源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并做大做强,形成小镇名片;②特色小镇与区域内的科创、金融、文化等因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③成功的特色小镇均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生活生产服务;④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与城镇品质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关键因素。
1.2国内进展:如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当前,国内特色小镇建设呈蓬勃之势,各省市均发布相关文件推动特色小镇的申报和建设。例如,浙江强调“非镇非区”,规划面积控制在3 km2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km2,在产业方面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和健康等新兴产业,兼顾茶叶、丝绸等传统产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配套土地、资金等政策措施,并实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惩措施[4];四川注重“扩权强镇”,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和事项下放到试点镇,增强其统筹管理的能力;福建给予用地指标支持和倡导土地弹性利用,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发展文化创意、科研、健康养老、工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 由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