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6期 > 规划广角 > 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间特征分析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间特征分析 |
郭素萍,甄 峰,尹秋怡 2017-06-23 17:00:36 |
|
[摘 要]公共自行车在各大城市的建设运营为完善交通体系、方便居民出行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章对南京浦口、桥北两个组团2015年1~9月的公共自行车运营数据进行了时间统计分析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对不同出行目的下公共自行车出行的时空间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对比。研究发现,以通勤为目的的公共自行车出行耗时更短,在路径选择上偏向于快速通过性强的道路,而以生活为目的的公共自行车出行则耗时更长,路径选择多元,并注重骑行活动的多样性;公共自行车站点紧凑有序的空间布局结构可提高自行车的使用率。基于此,文章建议未来的公共自行车站点规划布局应以不同区域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结构为基础,充分考虑站点布局与用地功能、空间形态的关系,以满足不同出行目的人群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出行;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路径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6-0112-07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郭素萍,甄峰,尹秋怡.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时空间特征分析[J].规划师,2017(6):112-118.
Analysis On Space-Temporal Characters Of Public Bicycles/Guo Suping, Zhen Feng, Yin Qiuyi [Abstract] The paper conducted a space-temporal analysis of public bicycles operation in Pukou and Qiaobei districts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of 2015.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mmuting usage of public bicycles consumes less time and chooses easier routes, whereas recreational usage has plural routes and multiple activities. A compact distribution of public bicycles stations may improve their usage. The paper suggests future station layout shall meet the demands of different group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ion layout and land use. [Key words] Public bicycles, Travel, Temporal character, Space character, Route
0引言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方式,近年来在全世界受到重视。西方国家从1965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实施第一代“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以来,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智能化公共自行车系统”[1],公共自行车在交通出行、与其他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减少居民日常机动车出行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8年以来,我国也先后在多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旨在解决日益凸显的公交接驳、环境污染等问题。至2014年,我国有31个省市共220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①,拥有429 969辆公共自行车②,成为全球公共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西方国家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与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同步,重点关注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基本使用特征以及人的选择和出行行为。相关学者指出,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在增加人的交通选择行为基础上,促进了人们在交通站点的多元活动[2],对于以通勤为目的的出行,人通常在离自行车设施较近的地方,使用公共自行车较多[3]。研究表明,下雨会大大减少人们对公共自行车的选择,而舒适的公共自行车出行环境会促进人们对公共自行车的选择[4-6];用地中零售店的数量及休闲场所对自行车流具有正效应,商贸、学校数量以及站点与公共自行车道的距离都会影响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7],以购物和娱乐为目的的自行车出行距离门槛明显降低[8];人们偏好使用交通干道[9],且重视出行环境的舒适性和生态性[10]。在公共自行车归还上,使用者都偏好选择周边有较长自行车道的站点,但高频使用者偏向使用高密度、低容量的站点,低频使用者则偏向使用低密度、高容量的站点[11]。针对公共自行车运营过程中的借还站点平衡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大流量公交站点设置充足的自行车停放设施对于推动自行车出行最为有效[12],而提高高频使用站点的布设密度,可以向周边站点分流大量的公共自行车使用人群,又能明显缓解借还公共自行车的矛盾[13]。 2010年以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对于公共自行车还处于观望态度,只有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对公共自行车进行了探索性的建设运营,学者也主要是从公共自行车的概念以及我国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分析[14]。2010年以后,武汉、广州和重庆等城市纷纷开始建设运营公共自行车系统,一些学者也开始总结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经验[15-16],对比分析中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差异[17],同时关注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我国的实施效果[18-21]。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研究发现,公共自行车可以方便居民日常出行,改善交通系统[18-19],扩展轨道交通站点的有效服务范围[20],并有效接驳城市外围地区的轨道交通[21]。研究指出,出行目的会直接影响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时空间特征,上班和上学人群是公共自行车的主要使用群体[22-23],在工作日,比例最高的公共自行车出行是上班,而在周末则是购物和娱乐[24];但在杭州,周末的公共自行车使用率高于工作日,因为旅游娱乐是杭州居民使用公共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4]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