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6期 > 规划广角 > 乡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差异特征—基于两省21村的调查
规划广角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乡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差异特征—基于两省21村的调查

李 云,陈 宇,卓德雄   2017-06-23 16:58:25
 

[摘 要]文章在对农业主导型村镇地区(海南)和工贸综合型村镇地区(福建)两类不同类型村镇地区的调研基础上,从就业、居住和落户3个方面对村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现条件对城镇化意愿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判断。研究发现:按“就业—居住—落户”的城镇化意愿形成方向次序,两类村镇地区的被调查村民城镇化意愿都表现出显著的逐级弱化趋势,小城镇户籍吸引力明显不足;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是促使村民希望通过就业和居住城镇化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农业主导型村镇地区村民对所在镇区公共服务功能的依赖性高于工贸综合型村镇地区;城乡(镇村)空间联系越强,村民的镇区就业和居住城镇化意愿也会越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村镇发展方向与类型化策略建议。
[关键词]农业主导型村镇地区;工贸综合型村镇地区;就地城镇化意愿;策略建议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6-0132-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李云,陈宇,卓德雄.乡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差异特征—基于两省21村的调查[J].规划师,2017(6):132-138.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Will For In-Situ Urbanization: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21 Villages In Two Provinces/Li Yun, Chen Yu, Zhuo Dexiong
[Abstract] The author conducts a survey of two different townships. One’s economy i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in Hainan province) and the other by industry-commerce (in Fujian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s farmers’ will of in-situ urbanization from employment, residence,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comes up with primary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famers’ will wanes by order of employment-residence-household registration. Small tow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s weak in attraction to farmers. Farmers’ employment and residence in towns is driven mainly by low income, and their will grows as town and countryside linkage become stronger. Agriculture based township farmers are more dependent on public service than industry based township. The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s town and villag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e based township, Industry and commerce based township, In-situ urbanization will, Strategy and suggestion


0引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空间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客观趋势。对于城镇所处的广大农村腹地而言,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1]。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导致全国出现了不均衡的城镇化现象—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快于城镇人口增长、常住城镇人口增长快于户籍城镇人口增长[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201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影响农村人口最终进城意愿并落户定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宏观层面因素(如国家人口政策①和产业发展政策),又有中观层面的地方发展差异(如特大城市的入户门槛限制等),更有微观层面的个人主观意愿与实现条件(如农村人口的择居观念变化和代际差异等)。可见,不同地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意愿差异与成因,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动力研究领域探讨不可忽视的议题。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类型,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解决传统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六大”后,中央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方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全局均衡发展的方向[3]。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内涵与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吸引力差异,农村人口自身的主动选择性进一步加强,主观诉求更加多元复杂。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海南、福建两省的农村实地调研数据基础之上,对当地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形成方向和实现条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地区类型和意愿实现条件进行成因判断。

1相关研究

1.1城镇化意愿的研究进展
作为城镇化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城镇化意愿是农村人口接受城镇生活与城镇身份的意愿程度,反映了农村人口最直接的主观生活倾向,也是对个体能动性的直接反映。正如贺雪峰将这一主观意愿表述为“村庄生活的面向”——“村民建立自己生活意义与生存价值时的面向”[4],这一面向不仅具有个体特征,还具有显著地域差异的集体倾向,是重要的城镇化动因[5]。近年来,随着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持续存在,关于我国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研究日益受到关注[6-7],主要研究结论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意愿形成方向的分化和意愿主体条件的差异。
(1)意愿形成方向的分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9]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