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5期 > 规划设计 > 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
规划设计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

杨 超   2017-05-22 10:29:11
 


[摘 要]“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由于缺乏法定保护,传统特色逐渐丧失甚至消亡,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汤阴老城为例,针对“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从多个层面提出系统化的更新方法和设计策略,并总结出兼具创新特色与普适价值的三种模式,以期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经验。
[关键词]“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更新;系统化;汤阴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5-0053-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杨超.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J].规划师,2017(5):53-58.

Weaving City: Old Town Renewal Of Non-statutory Historical City: Tangyin Example/Yang Chao
[Abstract] Common old towns are losing their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legislative weakness. With Tangyin old town case,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systematic renovation ways and design strategies at multiple levels, and concludes three modes with common values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Non-statutory historical city, Renewal, Systematic way, Tangyin

0引言

所谓“非历史文化名城”,指的是虽有悠久历史但遗存少且分布零散、价值不突出,尚未被纳入各级法定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历史性老城区。它们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之中,普遍存在因保护意识薄弱和对片面利益的过度强调而导致建设性破坏与被遗弃等情况,如为了发展旅游而粉饰包装、为了交通便捷而拆除城墙、为了商业开发而破坏原真性、为了腾卖土地而清空居民(图1)。因此,对于“非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类型的老城更新策略和模式,急需进一步地补充、完善和深化,以应对迫在眉睫的老城危机。
汤阴老城是我国“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的典型代表,对其问题与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出系统化的老城更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汤阴老城概况

1.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有待整合
汤阴位于河南北部,隶属安阳。汤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岳飞故里,又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所在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和羑里城。2006年,汤阴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的殊荣。此外,汤阴的民间文化与技艺传统十分突出,包括剪纸烙画、诗词地名、石刻碑帖、饮食服饰、戏曲舞蹈、节庆民俗和民居建筑等,总体上可以分成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学三个大项。2003年,汤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但是,“民间文化”这一板块在目前汤阴的文化展示体系中是缺失的,急需进行系统性的发掘梳理与传承保护。

1.2尚未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潜力
汤阴老城占地面积约为1.1 km2,最为集中地保留着传统的历史格局、肌理风貌、习俗活动等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唯一价值。然而,汤阴老城却面临着传统风貌特色缺失、历史遗存保护不力、物质空间衰败、服务设施匮乏陈旧、人居环境恶劣及更新动力缺乏等诸多普适性问题。
与汤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相匹配的是文化产品和开发模式的类型单一,仅有岳飞庙和羑里城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而老城内虽然历史格局保留完好,但是除岳飞庙外的四处文物保护单位均为建筑单体。其他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和遗存资源数量少且分布散乱,已然无法形成较为完整、原真的传统风貌(图2)。这种模式显然无法充分展现汤阴老城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更无法形成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体系。换句话说,汤阴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1.3缺乏建设标准与技术措施
当地原住民在原有宅基地上翻修旧宅、自建新宅,对改善生存空间环境的现实需求十分强烈,但缺乏系统的控制与引导。甚至局部地区已经出现私搭乱建的违法情况,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参照模板,政府对此难以控制,急需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有效引导。

2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2.1民生关怀与“人”的城镇化
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对于当地居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强烈诉求,规划须以社会关怀和人本精神为起点,以物质空间环境的更新改造为手段,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应对,切实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序引导居民自发的建设行为,使其符合规划的整体逻辑和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2.2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对于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应突破以往“静态死保”的简单模式,针对汤阴本土的资源类型和特色优势,系统化地制定文化经营的策略与模式;同时,顺应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及宏观政策,探索具有汤阴特色的产业化保护和发展路径,从而逐步改变此类小城镇相对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增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共赢。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4]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