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5期 > 规划设计 > 基于“蓝网”结构的滨水小街区重构解析 |

规划设计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基于“蓝网”结构的滨水小街区重构解析 |
周 曦,张 芳 2017-05-22 10:27:01 |
|
[摘 要]当前,小街区成为城市规划关注的一项重点课题。文章首先在微观空间和宏观结构层面上分析了“蓝网”结构对再构小街区的有利作用;其次,通过叠加滨水通道前后的街区形态对比、空间整合度对比和交通选择度对比,对基于“蓝网”结构嵌入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结合苏州市高新区的实践提出了在街区中重构滨水通道的策略。 [关键词]蓝网;小街区;重构;滨水通道;苏州市高新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5-0071-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周曦,张芳.基于“蓝网”结构的滨水小街区重构解析[J].规划师,2017(5):71-76.
Restructuring Waterfront Small Blocks Based On “Blue Network”/Zhou Xi, Zhang Fang [Abstract] Small block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in urban plann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enefit of “blue network” in micro-space and macro-structure, studies “blue network” embedded spatial structure through comparison of block form,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traffic option, and proposes restructuring waterfront gallery with Suzhou high-tech district planning case. [Key words] Blue network, Small blocks, Restructuring, Waterfront gallery, Suzhou high-tech district
从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情况看,小街区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在由大街区向小街区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分割大街区单元至关重要,需要因地制宜地发掘城市既有空间。而以水系及其滨水空间构成的城市“蓝网”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空间资源,依托其重构街区单元是一条重要路径。
1小街区概述
1.1小街区的发展 早期的欧洲城市路网多为密集格网,呈现80 ~120 m的小尺度街坊形式,如伦敦、柏林等城市。美国早期作为殖民地延续了欧洲的城市建设思想,城市路网呈现规则小方格网格局,如纽约、费城等城市。20世纪初,随着小汽车的出现和普及,城市规划思想逐渐围绕车行交通、建造高效路网展开,如田园城市、光明城市,街区向大尺度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于科拉伦斯·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而建立的雷德朋规划模式(Radburn Idea)在美国得到广泛推广,该模式优先考虑了私人汽车交通,采用200~500 m的街区轮廓,内部以枝状路和尽端路为主实现人车分流。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规划弊端尽显,随后“精明增长” “新城市主义”“城市增长边界” “紧凑城市”等理念相继被提出,大尺度街区结构受到质疑,街道的步行性和社会性得到广泛认同,城市规划与更新逐渐回归到小尺度街区结构[1],如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城市。 我国传统城市规划重视封建礼制,偏重干道建设,支路为密集路网形式,如里坊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受前苏联影响形成了“单位大院”的用地模式,形成“干道+宽马路”的组织[2]。改革开放以后以功能为导向的城市格局呈现“稀路网、大间距、宽道路”的特征。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区建设大多以“大”为主要开发模式,城市干道间距达800~1 200 m。然而,以车行交通为导向的大街区弊端丛丛,社会各界也在反思大街区的问题,出现了昆明呈贡新区、重庆悦来生态城和唐山凤凰新城[3]等以小街区为特点的城市规划。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专门提出了建设街区制的要求,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推广小街区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趋势和热点。
1.2小街区与大街区的特点对比 街区一般由城市路网分隔而成,街区与路网的关系相辅相成。“密路网、小街区”与“稀路网、大街区”的对比集中在尺度上,可以从路网密度、路网面积率、道路宽度和道路间距四个方面来考察。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证明了小街区相对大街区在交通、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表1)。 1.3大街区背景下推行小街区的困境 我国城市规划长期推行较大规模街区单元,当前推行小街区面临一系列现实难题:一是城市建设由扩张新建转为存量更新,小街区转型难度加大。2015年苏州市城镇化率为72.3%,无锡市城镇化率为73.7%,杭州市城镇化率约为73.0%,快速城镇化进入尾声,城市空间格局基本成型,错失推广小街区的最佳窗口期。在建成区中大街区转型为小街区面临着拆迁、改造和补偿等问题。二是大街区内部土地很难转为公共用地。自广泛采用土地出让制度以来,街区中大量的土地已由业主购买了使用权。推广小街区过程中势必要将部分街区土地空间由私属封闭调整为公共开放,涉及到物权等法理上的难题。三是公众普遍对小街区政策存有疑虑。根据相关调查,公众虽然能认同小街区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涉及到自有住区改造为小街区时,大多数受访者则持反对态度,担心物业管理、安全防卫和居住品质等会因此受到影响②[4]。 因此,在城市建成区存量更新规划中推行小街区的关键是寻求一种适宜的分割现有大街区的方式,避免出现空间、法理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2]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