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5期 > 规划设计 > 街道环境整治项目的矛盾与应对—以广州南沙新区金岭路为例 |

规划设计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街道环境整治项目的矛盾与应对—以广州南沙新区金岭路为例 |
丁寿颐,刘川江,刘冠男,陈建飞,何广亮 2017-05-22 10:25:27 |
|
[摘 要]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环境品质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过程中,基于街道的环境整治项目逐渐摒弃了以往形象工程的价值取向,开始关注城市居民的日常使用和城市功能的可持续更新;规划思路从以往的标准化建设逐步向挖掘街道生态、历史和人文特色,体现街道的独特性转变;实施机制也更为强调分要素、分部门的导向性实施,通过实施咨询确保规划思路的延续性。基于此,文章以广州南沙新区金岭路环境整治项目为例,分析街道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矛盾,进而对街道环境整治规划的目标、价值取向、规划思路和实施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街道环境整治;矛盾;应对;广州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5-0077-06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丁寿颐,刘川江,刘冠男,等.街道环境整治项目的矛盾与应对—以广州南沙新区金岭路为例[J].规划师,2017(5):77-82.
Contradi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Streetscape Renovation: Jinling Road, Guangzhou/Ding Shouyi, Liu Chuanjiang, Liu Guannan, Chen Jianfei, He Guangliang [Abstract] Streets are important public space and their quality affects people’s daily life. As urban planning turns from new area to built-up area planning, streetscape renovation is changing from grand image creation to sustainable daily functioning. Standard construction has given way to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multiple departments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With Jinling Road in Nansha New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vision, value 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eetscape renov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Streetscape renovation, Contradiction, Countermeasure, Guangzhou
0引言
环境老化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常态,为延缓老化、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环境整治规划应运而生。然而,近年来我国政府以“增长”为目标,为提升“形象”而开展的环境整治规划,受到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形象提升与人居环境改善、环境特色鲜明与均质化、规划成果与项目实施等多个矛盾的拷问。随着“增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环境整治规划开始从单纯的形象工程向民生工程转变,公众利益、城市管治和市场行为等议题逐渐被纳入环境整治规划的考量范畴,呈现出可持续、重民生、有特色及可操作的特征[1-3]。 在城市环境的构成中,街道作为城市环境的表皮,是环境整治规划的研究重点之一。街道环境整治常常以“运动式”的形式展开,但短期性、形象化和标准式的特点,使这种形式受到质疑。质疑的视角之一是城市长期发展与短期形象塑造的诉求往往并不一致,如何从时间维度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治理的矛盾[4];视角之二是以城市经营为目的的城市形象营造,如何实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体现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5];视角之三是标准式的环境整治如何体现街道本身的地域特色[6];视角之四是传统城市规划的成果如何转化为可实施、易操作的行动计划[7]。 传统的街道环境整治规划折射出了一定时期政府以“增长”为目的的城市管理行为特征。然而,随着政府转型,街道环境整治的总体目标、价值取向、规划方法和实施手段都有转变的诉求。 1街道环境整治项目的问题与矛盾
1.1街道发展的远期统筹与近期实施的矛盾 街道环境的外在表象本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街道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果”与“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由于“因”“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改善街道环境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逻辑上似乎是可行的。过去的街道治理往往采取“百日行动”“大变样计划”的形式,折射出政府希望在短期内能改善城市社会、经济条件的心理。在依靠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时期,许多新城/新区崛起的案例表明,在短期内实现城市能级跃迁是可以实现的。因此,通过改善环境来吸引投资的行为在过去的城市经营中十分常见[8]。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减缓,短期内的“增长奇迹”很难重演。靠街道环境整治吸引投资,不但很难实现短期目标,而且割裂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掩盖了深层次问题。城市物质环境老化、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也往往被“简化”为表面的形象问题,得不到深入、彻底的解决。 由此可见,传统的短期形象整治阻碍了街道长远发展问题的解决。对于此矛盾,街道环境整治规划需要予以考虑,寻求化解方法。 1.2提升城市形象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矛盾 从街道环境整治规划的目标看,过去的街道环境整治规划以吸引投资、提升形象等“增长”目标为主,与地方政府在资本积累阶段承担的“增长”责任相关。然而,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逐利属性受到学术界的质疑,认为“增长”是以公共领域的服务透支为代价的,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3]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