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5期 > 规划广角 > 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
规划广角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

柳 清,陆 明,刘海礁   2017-05-22 10:22:10
 

[摘 要]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研究是从城乡内部生产要素流动的视角探讨城乡外部功能结构如何合理规划,进而实现城乡公正、平等发展。文章首先辨析了景观生态网络与城乡一体化网络、景观生态连接度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城乡一体化网络和城乡网络连接度的理论依据;其次,从城乡要素流动空间视角,探讨城乡一体化形成的内部机制,识别并构建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再次,基于网络连接度对城乡一体化网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体系。这一框架是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的具体技术路径,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可计量性使得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目标的确定和规划方案的评估具有可衡量性,也使得城乡一体化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乡网络;连接度;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规划框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5-0095-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柳清,陆明,刘海礁.基于城乡网络连接度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探讨[J].规划师,2017(5):95-100.

Integrate Urban-Rural Network Planning Based On Connection Degree/Liu Qing, Lu Ming, Liu Haijiao
[Abstract] Integrate urban-rural network planning explores external function planning from internal flow of production, and realizes equa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nection degree of landscape and urban-rural networks and puts forwards support theories. From flow space viewpoi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network, evaluates the network based on connection degree, and proposes integrate urban-rural network planning framework. The framework is measurable and feasible with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network, Connection, Integrate urban-rural, Network planning, Planning framework


从历史角度看,城乡关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1]。不同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性。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新形势下,我国将逐渐步入一种公正、平等的区域城乡关系模式。赵群毅提出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模式及特点,如城市带动发展模式、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和网络化发展模式,并指出网络化发展模式是强调区域内城、镇、乡共生的网络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区域城乡关系模式,体现了高水平的均衡发展[1]。正如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指出:“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新形势下城乡发展模式应充分认识城与乡的内在依存关系,不是生搬硬套地结合,而是有机地结合。依据城乡一体化的内涵①,为实现城乡有机结合,首先,要识别出城乡人口、技术、资本和资源等要素相互流通的路径,这是城乡有机结合的方式;其次,为促进城乡要素流通,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城乡互动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功能结构,这是实现城乡有机结合的载体。因此,城乡一体化规划必须具有科学的规划理念、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以便打破城乡界限,将城、乡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统一的分析和评价、确定规划目标和切入点,进而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以上内容的关键在于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指引城乡内部生产要素的流通与城乡外部社会功能结构的有序协调发展,基于网络连接度构建的城乡一体化网络规划框架是连接以上问题的桥梁。
国外学者从城乡对立[2]、城乡互动[3]和城乡互助[4]等方面定性描述及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社会问题、健康卫生、政策体制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人口迁移、产业联系、资源和资本转移等方面的城乡关系问题[5]。国内学者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6-7]、生态效益整合[8]与基础设施网络建设[6]等视角提出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城乡统筹建设的方向。仇保兴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与政策等方面叙述了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及途径,强调城乡统筹规划应具备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与可操作性[9]。此外,国内学者以苏州[10]、山东[11]、重庆[12-13]和成都[14]等为例对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体系与实施机制进行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规划,侧重于对城乡一体化内涵中的某些方面作定性分析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物流产业等的迅猛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信息沟通能力,扩展了民众的社会交往范围,而且引起人们交往方式、经验基础、社会时空及权力结构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15],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对信息网络体系建设[16]、交通网络配置研究[17]和物流网络布局[18]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与信息流可以自由合理地流动。
由以上学术成果可知,虽然国内外学者鲜有基于城乡生产要素空间流动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5]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