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第2期 > 规划广角 >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剖析
规划广角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剖析

王 旭, 万艳华,宋皓杰,宋子龙   2017-03-06 14:59:31
 

[摘 要]根据新马克思主义中资本积累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关系,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GDP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与资本利益耦合,形成“增长联盟”,为了快速积累资本、减少耗散,地方政府通过权威和既有的制度极化资本配置,而忽视了公民的需求(生存权、生产权和生活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公民权力的回归。这是公民主动“斗争”的结果,也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权力和资本实现“再生产”的一种新陈代谢。然而,权力结构的调整将改变资本配置和积累的模式,资本将迎来“扩散”。新型城镇化要同时考虑“分配”和“出路”的问题,做到平衡发展,避免矫枉过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资本积累;公民;权力;政治经济学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2-0110-07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王旭,万艳华,宋皓杰,等.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剖析[J].规划师,2017(2):110-116.

New Urbanization Characters With The Narrative Of Neo-Marxism/Wang Xu, Wan Yanhua, Song Haojie, Song Zilong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subjects in traditional and new urbanization based on neo-Marxist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ory. It explains the essence of urbanization since 1990s: under the GDP oriented economic assess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capital owners form a growth coalition to intensify capital accumulation with authoritative power. Civil rights such as existence, production, and life rights were largely neglected. Human 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is essentially a regression of power to the people. It is a result of struggle, and also a metabolism of power and capital reproduction. Adjustment of power structure will transfer the model of capital configu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owards dissipation. In new urbanization “allocation” and “outle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Citizen, Power, Political economy


0引言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接下来,中央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拉开了新型城镇化的序幕。许多学者和官员纷纷对此概念进行解读,如“人的城镇化”“无污染的城镇化”“质量的城镇化”等。那么,过去的城镇化(指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①的内涵是什么?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以“空间(土地)拓张”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1]。习近平指出,改革都是“倒逼”的②。那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非自然而然的,那它的“倒逼”机制是什么?造就过去的“空间城镇化”和目前的“新型城镇化”背后的逻辑(政治经济关系)又是什么?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的解读,恐怕多多少少会“误解”新型城镇化。然而,城镇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难以顾及方方面面,本文以“主体”为切入点,将其主要关系呈现出来。

1城镇化与新马克思主义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要素(包括人口、土地、空间、产业、制度、文化、政府和全球化等),可以划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直观的和抽象的、主体的和客体的要素。学者们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进行深化研究,如流动人口[2-3]、土地财政[4]、农地流转[5]及“城中村”(半城市化)[6]等;或基于时间维度对城镇化进行阶段划分[1,7],或研究特定地域的城镇化(如苏南、温州、珠三角等)。成果非常丰富,难以一一罗列[8]。相对来说,对于城镇化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不足[9]。
      客体的特征往往是由主体引起的,如果能厘清主体之间的关系,便可以更好地把握城镇化的全貌。部分学者对主体(政府、市场、个人)与城镇化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如外向型(外资)城镇化(Exourbanization)[10]、自下而上的城镇化(Urbanization from Below) [11]、自上而下的城镇化(Urbanization from Above)、自发型城镇化(Spontaneous Urbanization)和政府推动型城镇化(State-sponsored Urbanization)[12]。这些研究侧重于某一主体对城镇化的作用,而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是否有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0]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