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收缩发展成为必然。文章通过对苏南乡村空间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状况进行解析,论证了精明收缩理论适用于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的合理性,并从生活空间、工业空间和农业空间3个方面探讨了苏南地区收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精明收缩的视角提出规划发展策略及解决措施,以期为苏南乡村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明收缩;乡村空间;乡村规划;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1-0039-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王雨村,王影影,屠黄桔.精明收缩理论视角下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策略[J].规划师,2017(1):39-44.
Southern Jiangsu Village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Shrink Smart Viewpoint/Wang Yucun, Wang Yingying, Tu Huangju [Abstract] Countryside shrinking will be inevitable with the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hase and conditions of countryside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of shrink smart theory for the region, studies problems in life space, industrial space, and agricultural space, proposes plann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cision making in countryside planning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Shrink smart, Countryside space, Countryside plann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2014年中央政府制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作为近期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而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要有1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20年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必将带来城镇人口的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乡村人口的不断缩减。由此可见,收缩式的建设模式将成为乡村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常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苏南乡村发生了巨大变迁[1]。土地流转制度及“三集中”政策的推行使苏南乡村经历了政策层面的土地收缩式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人口持续减少的现实。可见,苏南乡村地区亟待以精明收缩理论来指导乡村空间的发展。
1精明收缩的内涵及苏南乡村空间发展趋向
1.1精明收缩理论及其内涵 目前国内外关于精明收缩理论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城市发展,对乡村收缩理论的研究较少。精明收缩理论最早是德国为了解决较为贫困破落的东部地区的城市问题而提出的规划管理模式;美国罗格斯大学首次对其进行定义,将其概括为“规划减少—更少的人,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2];赵民等人将“精明收缩”与乡村建设联系在一起,提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是指“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实质性减少、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相应改变的条件下,农村人居资源合理退出和优化重组”[3]。 相较于精明增长理论,精明收缩理论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仍处于萌芽期,还需要不断完善[4]。精明收缩是在地区人口或用地实质性减少的条件下,以积极、发展的态度面对规模变小、人口减少的状况,通过资源合理退出与优化重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城乡环境。精明收缩并不是不增长,而是在资源退出的基础上,以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为手段,以填充式开发和再开发、增长极的培育、土地银行①的建立及绿色空间网络的塑造等为实现途径,以土地集约、弹性规划和公众参与等为行为准则,坚持适度化与渐进式的收缩模式,将重点集中于如何在收缩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地区活力、繁荣地区经济、保护耕地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