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第12期 > 规划广角 > 中国当代城市日常生活街巷的系统性重构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中国当代城市日常生活街巷的系统性重构 |
邵润青,段 进,王里漾 2016-12-19 17:04:34 |
|
[摘 要] 传统街巷曾是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但是随着以机动交通为主体的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城市街巷体系遭受了系统性的破坏。文章结合密路网小街区体系的优化潜力,分析在现代城市中重建日常生活街巷系统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在国际常见的密路网体系中叠加一套中国日常生活街巷体系,形成“密路网+生活街巷”的新模式,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的日常生活中重温街巷文化的传统,并将这种新设想在南京红花机场地区再开发项目中进行了规划设计实践和检验。 [关键词]街巷;密路网;小街区;庭院式街道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12-0091-06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Reconstruction Of Street And Alley System For Life In Modern Cities/Shao Runqing, Duan Jin, Wang Liyang [Abstract]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alleys used to be important places of daily life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utomobile based modern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s fundamentally altered the traditional street system.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privileges of small blocks with dense street network, and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its construction with another lay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reet and alley system. The concept is practiced in the planning of Nanjing Honghua airport area redevelopment. [Key words] Street and alley, Dense street network, Small blocks, Courtyard-style street
1背景:传统街巷的消失
传统街巷是一个令人可以放心行走嬉戏的场所体系,曾经遍及中国人城市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场所和人群活动组织的角度看,传统街巷和现代城市道路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城市道路强调交通通过性,而传统街巷不仅仅是交通空间,更是重要的日常生活交往场所。 中国传统街巷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北宋初期,城市街巷伴随着封闭里坊制的瓦解开始生长于城市空间[1]。其中,街与巷又有所区别,如《说文解字》中的定义:街,“四通道也”;巷,“里之道”[2]。街更具公共性,巷则更具邻里生活性[3]。“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4]形象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商街胜景;“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5]则贴切地表现出巷的生活气息。街和巷共同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载体,成为功能多元综合的活动场所。随后,南宋临安的市井街巷、明代北京的胡同及近代上海的里弄,均承载着各自时代的历史与生活的记忆,形成了独特的场所魅力。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中还普遍存在这样的街巷体系,并成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以机动交通为主体的现代交通体系建立的同时,古老的城市街巷体系遭受了系统性的破坏。伴随着街巷体系的破坏,城市居民的步行环境日益恶化,曾经存在于街巷之中的人际互动、日常生活交往场景不复存在,不同住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城市安全、人群健康及社会隔离等问题接踵而至。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6]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