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第08期 > 规划师论坛 > 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

邱 冰,张 帆   2016-08-24 16:25:43
 

【摘 要】文章将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在原理置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并分析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机制,认为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社会过程梳理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规律性内容,并将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融合,从价值基点与技术策略方面提出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要点,以此作为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集体记忆;影响机制;环境空间;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08-001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Public Art Planning Based On Collective Memory: Art Involved Environment Planning/Qui Bing, Zhang Fan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rationale of public art involved environment plann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llective memory formation. It argues public art help improve social  acknowledgement on city space. The paper studies the social process of collective memory formation, concludes common rules of public art practice, integrates public art and city planning as an approach of public art involvement in environment planning.
[Key words] Public art, Collective memory, Impact mechanism, Environment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0引言

      城市风貌的丧失、“千城一面”的出现已成为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的一大顽疾,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试图从符号[1]、文化[2]、保护[3]及规划设计[4]等方面揭示其形成机制,探索其解决途径。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夺回古都风貌”,还是当今各地的文化造城,均未能改变“千城一面”的规律。究其原因,发现根源之一在于研究及实践的焦点局限在空间本体上,单向地遵循城乡规划、建筑与风景园林等学科的规则,忽略了空间之于“人”的社会学意义,使得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通常难以准确感知专业技术人员复制、摹写或创造的城市风貌。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如若城市空间无法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或想象,则易导致人们产生陌生化、虚幻化的感觉。由此可见,空间认同感的丧失不仅使“千城一面”难以得到根除,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的公共生活品质。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3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