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第08期 > 规划师论坛 > 治理结构视角的艺术介入型乡村复兴机制—基于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的实证观察
规划师论坛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治理结构视角的艺术介入型乡村复兴机制—基于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的实证观察

陈 锐,钱 慧,王红扬   2016-08-24 16:04:57
 

【摘 要】文章以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为研究对象,从治理结构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多次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搜集,研究艺术介入型乡村复兴的机制。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艺术介入背景下的艺术家、开发商、游客及村民四类建设主体,并从时间线索和主体聚焦两个维度,分析了各类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建构起来的治理结构,提出了作为一种乡村复兴的局部干预手段,艺术介入型乡村复兴机制的核心内容在于艺术文化的柔性介入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关键词]乡村复兴;治理结构;艺术介入;日本
[文章编号]1006-0022(2016)08-0035-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Renaissance From Governance Structure Perspective: A Positive Study Of Setouchi Art Festival/Chen Rui, Qian Hui, Wang Hongyang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art involved rural renaissance from governance structure viewpoint based on positive study of Setouchi Art Festiv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artists, developers, tourists, and villagers from temporal and subjective angles, and their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poses soft intervention and multiple stakeholders are crucial to art as an intervention approach of countryside regeneration.
[Key words]  Countryside regeneration, Governance structure, Art intervention, Japan

1乡村复兴路径的多元化

      当下,“中国乡村如何发展”的主导话语权依然由政府掌握,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乡村建设就俨然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只是在“政府主导”的建设模式下,乡村建设在经历初始的蓬勃发展和效益显化后,问题也接踵而至:乡村建设中的“照葫芦画瓢”难以避免;村民习惯了对政府的统一安排进行全盘接受;政府资金有限造成建设项目的断裂和不可持续……
      回顾历史,乡村建设从来也并非只有政府的“一元介入”,从“皇权不下乡”的乡村自治传统,到梁漱溟、晏阳初的民国乡村建设实践,再到“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乡村建设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多元共生的过程。因此,当下乡村建设更应呼吁多元的建设主体和手段,探索多元的乡村复兴和建设路径。在乡村复兴的热潮下,越来越多拥有明确建设目的,且具有开拓性、先锋性的乡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中国已有50余处乡村建设实践[1],艺术介入是其中极具特点的一类,相关案例包括“碧山计划”①、“许村计划”②等。艺术介入类的乡村复兴常借用先锋性、非常规的艺术手段,其建设行为已经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相融合。但是,中国的案例大多停留在起步阶段,建设效应仍有待观察。笔者借助对日本濑户内海艺术祭的多次走访和调查,尝试对这一成熟的艺术介入乡村复兴实践进行实证观察,以期为中国相关实践和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4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