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第06期 > 随想杂谈 > “穿墙”有“道”解拥堵—以华中师范大学“开放院墙”为例 |
随想杂谈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穿墙”有“道”解拥堵—以华中师范大学“开放院墙”为例 |
段 祎,刘 畅,张 雷 2016-07-01 09:57:08 |
|
0引言
院墙,是我国传统内向型文化的重要意向之一,受此影响,我国城市中形成了大学、大居住组团等众多“院墙林立”的“大单位”。当前,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大单位”周边半径近2 km的范围内无支路分流干道交通,有的“大单位”甚至将城市道路纳入到自身管制范围,禁止外部车辆穿行,造成主次支路等级分配衔接不畅,进一步加剧了路网密度的非均质性。治理交通拥堵是城市规划存量改革的关键,其根本在于调整、优化城市结构。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引发了全民热议。然而,如何打开这些“大单位”?打开后如何进行管理?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高校作为影响城市交通的“大单位”,比小区更具开放的可行性与急迫性。封闭式高校是影响城市路网合理布局的因素之一,大多数车主不知道校园可以穿行,并且由于其对不同校园内的道路和交通状况不了解而没有穿行经历。近年来,打开高校院墙的呼声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市民都认为应开放校园门户,“穿墙”即穿行院墙,将院墙内“隐形”的道路适当开放给城市车辆,使校园内的部分道路公共化。高校院墙的开放也能为其他“大单位”院墙的开放提供参考。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65]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