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第04期 > 随想杂谈 > 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重构—“互联网+”影响城市空间机制的假说
随想杂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重构—“互联网+”影响城市空间机制的假说

马 鹏,顾 力   2016-05-05 11:10:53
 


【摘 要】作为总体放缓的经济发展大局中的突出亮点,“互联网+”已成为举国上下寄予厚望的新兴发展方向。目前,宣布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的大城市已经达到数十个。从零售到餐饮,从影视到金融,“互联网+”的确为诸多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产业是城市建构的基础,仅从理论上讲,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互联网+”对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一假说进行逻辑上的推演。
  
1曾经的假说与证伪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上,与会代表曾满怀希望地憧憬了当时刚刚萌芽的互联网对城市生活与空间的影响,认为由于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方式的改变将会催生“Work At Home”“Shopping At Home”等新工作、生活形态,从而降低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如此一来,因人类活动聚集而产生的城市,其空间形态将会越来越分散化,甚至面临消亡的可能。
当然,这一假说在随后的十余年中被证伪。虽然“Work At Home”“Shopping At Home”等现象愈发普遍,互联网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渗透远超当时的想象,但城市,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其分散化态势并不突出,一些聚集城市活动的场所,如城市综合体等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当时也是这一假说的支持者,但他通过反思,提出该假说忽略了面对面沟通与交往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性,因此提供此类场所的平台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和品质。
笔者回顾曾经的假说的意图并非在于指点“互联网+”的能与不能,而是想说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经济运作模式,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必然要建立在人类日常社会活动的系统性变革之上,这种变革才是“互联网+”力量的真正来源。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68]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