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是明朝营建的唯一一座完全按照规划意旨设计建造的都城,其规划形制之高、设计布局之严整和建筑艺术之精巧,在整个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史上都十分罕见。通过对明中都规划设计布局的详细分析发现,其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形态特征为中轴线布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明中都未能作为都城启用,并最终因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而逐渐消逝,只留下些许残垣断壁的遗址,但是其成熟的中轴线设计思想和手法却被用来作为参照范本应用在南京城改建与北京城营建中,并最终极大地影响了这两座城市的中轴线形态特征。
1古都城中轴线形态体系构建
1.1古都城的中轴线内涵
胡峰认为,中轴线对城市结构的形成起主导驾驭作用,对城市空间的产生则起组织和控制作用,因此中轴线可以被看成一种形体的基本构架,它连接了交通、景观等功能[1]。中轴线与轴线的不同点在于“中”,“中”意味着中轴线的唯一性,且若同时有多条轴线存在时,尽管这些轴线在城市空间的某些层面上起着统领控制作用,但其中起最重要的驾驭作用且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必定是中轴线。古都城中轴线是连接许多类型、功能的建筑与构筑物的骨架,同时自身又可能是街道、桥梁、建筑或广场的轴线,主导了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形态。
1.2中轴线形态构成要素
这里借用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形态五要素研究方法,对中轴线布局形态要素进行归纳整理(表1)。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同一要素可同时被纳入多个类型系统,因这五类形态要素的存在并非相互脱离,而是在形式上相互转化,在结构上穿插覆盖,互相依存着构成整个形态系统。
1.2.1道路
道路是骨架,对空间进行分割,并以此对城市进行组织和控制。明中都洪武街与其两侧的左、右千步廊长达1.2 km,既窄又长,人行走在千步廊中便会“习惯地、潜在地”沿着它移动,站在洪武街两端的洪武门或大明门上,目光也会不由自主地沿着洪武街所在的路径逡巡。城内专供皇帝使用的御道,虽然不够窄长,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寓意,加之周边高大建筑营造的空间逼仄感,使其仍具有较强的引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