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年第8期 > 规划广角 >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 |

规划广角 |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
 |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 |
刁 星,程 文 2015-08-24 10:48:24 |
|
【摘 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空间发展质量及空间使用效率有待考评。文章以空间绩效为视角,在辨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绩效系统、社会结构绩效系统、资源环境绩效系统、空间形态绩效系统和制度创新绩效系统5个子系统,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的空间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探析各中心城市空间绩效的变化趋势、影响要素及动力机制。结果显示,我国35个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可归纳为4个层级:东部地区城市的空间绩效平均得分最高;东北地区城市的层级划分明显,发展差距较大;中部地区城市的平均发展速度最为缓慢;西部地区城市的空间绩效水平最低,但提升幅度最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实施分层级差异化发展路径、提高空间结构及土地效率、建立规划考评及干预机制3个方面提出调控策略,以提升空间绩效水平及推动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指标体系;空间绩效;中心城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15)08-0110-06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
Urban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Diao Xing, Cheng Wen [Abstract] Fast urbanization pushes regional central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ir space quality and usage shall be evaluated. The paper introduces “space performance” concept, establishes a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five sub-systems: economy, social structur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pace morpholog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space performance of 35 cities with overal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concludes their characters: eastern cities score the highest in spatial performance, northeastern cities have the largest development gaps, central cities development are slow, and western cities have the lowest score in spatial performance. The paper further raises strategies in development path, spatial structure efficiency, and plann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Key words] Overal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ices system, Space performance, Central city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空间发展质量良莠不齐,发展矛盾突出。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以我国35个重点城市建成区的变化为例,在2000~2012年的12年间,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的平均增长率达到8.2%,城市经济总量平均增长近7倍,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①,这是对我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实力提升的有力验证;另一方面,这一进程中大城市普遍形成“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土地功能单一、通勤距离过长、交通拥堵及公共设施不足等现象,影响并制约城市的空间效率[1](图1)。因此,“空间绩效”作为一个特定的视角,以城市空间要素的生产、交换、流通及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通过要素在空间层面的组织是否高效来评判城市空间使用的合理性。
本文通过深入辨析城市空间绩效的内涵与外延,借鉴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综合视角建立城市空间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5个时间节点,初步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空间绩效进行整体评价与比较,根据不同年份的分析结果,结合这一时段的动态演变特征,重点讨论各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解决大城市空间使用低效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为我国从中观、微观层面研究城市问题奠定基础。
|
|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
|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9]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