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年第6期 > 规划设计 >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规划设计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熊国平,潘嘉虹,汪成璇   2015-06-29 14:57:46
 

【摘 要】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编号]1006-0022(2015)06-0050-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Cultural Ecology Preservation Area Planning: Gaochun Traditional Customs Cultural Ecology Area Planning/Xiong Guoping, Pan Jiahong, Wang Chengxuan [Abstract] Cultural ecology preservation area preserves non-physical relic and the ambiance, and it is significant in liv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he paper studies Gaochun traditional customs cultural ecology area planning practice, analyzes cultural ecology resource, indicates the form and 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stoms, evaluates non-physical relic from culture and character values, makes “three cores, two routes, four nodes” layout, preserves and uses non-physical relic in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 Cultural ecology preservation area, Traditional customs, Non-physical cultural

relic
      随着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以惊人的速度变异甚至消亡,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提出“保护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建议案”,于1997年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于2001年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最早参与该条公约的6个国家之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11年,我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法律层面。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28]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