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年第1期 > 随想杂谈 > “保护”和“破坏”的博弈—对鲁迅故里保护历程的反思
随想杂谈
【全文献下载】PDF下载

“保护”和“破坏”的博弈—对鲁迅故里保护历程的反思

丁 亮   2015-01-28 09:54:03
 

【摘 要】绍兴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水乡风貌特色浓郁,文物古迹众多。1979年绍兴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将“以水乡、文化胜迹著称的旅游城市”作为城市性质之一,明确“现有河道不能再填”,刹住了“填河筑路”之风,并着手对河道进行恢复和保护。20世纪80~90年代绍兴先后修复了沈园、大通学堂、越王台、吕府、周恩来祖居、王羲之故宅及蔡元培故居等文物建筑,并划定了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但由于受当时的保护思想制约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影响,名城保护仅停留在对河道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的层面上,致使古城格局和风貌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害。20世纪90年代初,古城内34幢高层建筑打破了“古城自古以来以‘三山二塔’①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错落有致的轮廓线”[1],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

 

      这一时期,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代表了我国名城保护的共同问题,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表面上是整个名城保护,其结果往往是名城整个保护不住,常常只成为一面‘名城’招牌,许多历史街区受到‘建设性破坏’,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2]为了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到实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将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2002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定概念,在法律层面上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位于绍兴市区最繁华的两条商业街—解放南路和中兴南路之间的鲁迅路历史街区的区位价值凸显。鲁迅路历史街区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这里激发了鲁迅创作的源泉,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②,但长期以来由于绍兴只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大量民居因整治不力已被破坏,难以反映鲁迅笔下的历史风貌。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街区活力,是当时鲁迅路历史街区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绍兴市政府将街区的保护工作交给了下属的文化旅游集团公司,2002年又成立了鲁迅故里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操作街区的整治工程。2002年,依据《绍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街区正式被命名为“鲁迅故里”。

 

  会员登录后方可【全文下载】PDF下载 登录
  【全文下载】PDF下载   下载次数[17]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