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价值指数的算值即为IEE+DII。而某一地块一旦设定了目标,其IEE 与DII 的组合可以是多变的( 图4)。在这一理论模型下,单一用地可能存在IEE 很高,而DII 很低,或者DII很高,而IEE 很低的情况。目前,实际的市场行为往往只是DII 很高,而IEE很低。主要是开发商仅关注到实际开发强度指数带来的实际利润空间,而环境生态指数能带来的无形价值却被忽视,因此需要空间规划来平衡。在单元内多地块开发的情况下,不同地块可以有不同的开发强度指数和环境生态指数,但其目标都是围绕探索高密度开发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区建设而展开的。

3.单元平衡制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1)应用的方法
为了便于理解单元平衡制在空间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假设空间规划的总目标为:绿态空间与建设空间总量一定。绿态空间代表一定环境生态指数的地块,建设空间代表一定开发强度指数的地块。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单元内部的绿态交换平衡、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绿态交换平衡和单元与外部地块的绿态交换平衡这三种方法实现单元平衡,满足设定的综合价值指数目标。
(2)单元平衡制方法综合运用的空间模拟
在空间模拟的过程中,假设空间规划的目标是:每个开发地块都有较好的绿化环境,且在所有外部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地块都是均值的。同时,在该过程中采取均匀随机分布的方式,通过价值换算,计算绿色方块的外部性价值,即绿色地块与灰色建设地块同样是有价值的( 等值计算),然后重新进行组合( 图5),具体的组合形式可以依据外部条件确定。最后,分别运用上述的3种单元平衡制方法,通过与不同地块的交换、重组形成新的绿态空间和建设空间单元体系,保证了整体目标的实现,通过系统组合的优化进而实现整体空间的价值提升。

(3)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框架
空间规划结合主导功能定位、功能配比要求( 包括公共绿态空间比例要求)以及市政交通规划条件,可以进一步细分不同功能地块,对各功能地块进行重新组合布局。公共绿态空间可以集中布置,开发建设地块可以结合具体的功能采取更高强度开发,不减少单元整体的公共绿态空间量。
在细分的多个地块组合中,可以进一步划分单一地块,通过提高局部地块的开发强度,节约建设用地,增加公共绿态空间。如此一来,单一地块由于提供公共绿态空间而损失的建设量,就被等量补偿到建设空间上。
从地块土地价值划分的角度出发,某一单元的总土地价值的划定,必然与单元内初定的功能建设面积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单元细分而划定的公共绿态空间应具有同等价值。在提供绿态空间后,绿态空间的价值应转移到剩余建设地块上,促使建设地块的价值提升。无论划分与细分组合如何变化,单元总价值应保证等值平衡。
在此需要明确单元内分地块的划分原则:①围绕着主导功能展开,遵循单元功能配比和兼容性指标原则,实现下分地块设置的合理性;②下分地块的独立开发以不减少公共利益为前提;③下分地块独立开发某类功能的面积之和应受单元总功能面积指标控制;④单元内的整体开发适用于单元整体基本指标,下分地块独立开发的分指标,如绿化率、建筑覆盖率和开发强度等,在满足总指标及法律规定底线指标的前提下,地块之间可以进行平衡调配。
《单元规划》案例
《单元规划》尝试将实际操作性较高的等量法与以确保高环境生态指数为前提的等值法有机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单元平衡制开发模式。具体的方法为:①结合等量法与等值法,研究开发单元的环境综合价值指数。②通过包括水体、湿地和绿态空间等在内的低碳生态空间的等值平衡,实现低碳生态的目标。③研究高开发强度空间的土地承载力与开发价值差异,结合开发空间的形态、建设总量等的等量平衡,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④通过单元整体空间开发与土地开发运营管理策略研究,确立地块开发对土地集约与低碳生态的影响度,实现单元间与单元内的土地集约与低碳生态的平衡。
1.开发单元空间体系架构
《单元规划》结合城市设计,凭借双海岸景观资源优势,构建通海性强的“井”字形公共绿态空间( 图6),形成“手指式通海廊道”与“岛式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