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绿色与灰色”“地上与地下”“蓄与排”结合的技术路线,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的综合控制目标。
此外,城市中的各下垫面、场地除传统功能外,还需要承担海绵城市的部分功能,如部分道路可作为排水通道承担超标雨水的排泄、公园起到多功能调蓄作用、小区建设屋顶绿化等,这些功能重叠、专业交叉的现实状况也要求必须进行跨界规划,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雨水系统。
二、如何跨界?
1 跨思维
跨思维实际上是观念的传承与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的城市建设往往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也更加受到重视。过度强调以人为中心和过度强调以生态为中心都是片面的:目前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过度强调以人为中心,大肆建设地下管网和深层隧道,不顾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必然会造成不可预期的后果;若过度强调以生态为中心,单纯凭借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雨水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未来规划的核心思想和目标。
2 跨行业
城市中各部门职责条块分割管理,导致各自为政,使得海绵城市部分工程无法实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多目标雨水系统的构建带来了许多阻碍。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多目标实现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应成立由市政、建筑、园林、水利和环保等多部门、多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咨询团队以及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好组织保障措施。此外,规划通过目标导向、实施建设管控等手段,发挥总体协调与调度能力,将各行业有力地联系起来,并督促各专项规划的修编和落实,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 跨专业
如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专业,但由于各专业间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不同,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分工合作,如给排水专业负责前期研究、总体目标和指标的确定及分解;规划专业负责协调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和建设管控;道路、园林等专业负责各指标的落实与详细设计等。经过全方位的论证与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内容才能被真正纳入到各层级规划、设计与实施等环节中,从而实现控制目标。
4 跨权界
打破以往由政府全权决策的模式,实行公众参与政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老旧城区的改造中,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居民的居住环境、行为习惯及认知程度等多方面的内容,有必要进行海绵城市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意识。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及时了解民声,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为政府和专业设计人员打开视野,优化方案。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体现在政策法规的编制、工程建设的监督及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
5 跨时间
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是百年大计。降雨规律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城市开发导致排水条件、标准和目标等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分析过去,立足当前,跨越未来”是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原则。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需要编制人员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准确把握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模布局、气候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及城市下垫面变化等因素对城市水系统的影响,并分析造成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诸多水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更新暴雨强度公式、管网设计与计算方法,预留绿色基础设施用地,预判未来海绵城市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其建设过程离不开规划的统筹部署。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和构建多目标的现代城市雨水系统还需要多专业的协同配合,因此跨界规划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规划设计人员还要从思维、行业、专业、权界及时间等各个方面展开工作,与现有的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等众多城市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共同营造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5期《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