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既满足了游客的感官体验,又强化了渔村特色。从整体上看,规划通过“一家一品”“一户一景”来强化景观氛围,主要设计手法如下:①再现,如以渔船实景、渔船花坛、波浪式铺装和渔网栈栏等再现渔民打渔归来的场景,将渔村入口景点化;②重构,结合农业景观,将原有断墙、空地重构成渔村乡愁景观墙等景点;③拟态,如以渔村晒渔网的生活场景对旅游厕所进行设计,形成一道建筑景观。
(2) 农业风景化。规划注重乡村“一场一景”的营造,将一个个“农景”串联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图5)。例如,在滨海休闲板块,规划以“印象农耕”“农地聆风”“风筝草坪”等重塑农耕生活图景,让游客体验农事、追忆乡愁;结合山石草地资源,规划建设“花之教堂”“花语野趣”“浪漫剪影”等景点,让游客充分体验海岛的浪漫情怀。
(3) 全域美景化。规划通过对村域范围内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提升景观功能,推进大地景观化、全域美景化,以开放性乡村景观资源促进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

农旅互兴,创新旅游产品
乡村作为相对原生态的地域空间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功能。农业生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而保持景观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特性。规划依托山利村的农业、渔业资源,积极创新旅游产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互兴发展。
(1) 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规划在文化体验板块打造风情游览区、文化展示区和渔村休闲区三个特色区块。其中,风情游览区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游客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特色小店、生态停车场和渔村耕地景观等;文化展示区主要包括文化公园、露天影院、文化站、渔村民俗博物馆和渔村文化馆等;渔村休闲区主要包括精品乡村酒店、乡愁景观墙、鱼旗小景和渔村民俗等。
(2) 美食体验旅游产品。规划将部分原有民居改造为渔村美食街,设置渔村特色餐厅、海鲜大排档、乡村酒吧、茶座和咖啡吧等,并结合本地丰富的海鲜资源,开发渔村系列菜品或小吃,如海蛎煎、海鲜煲和酱爆墨鱼仔等,从而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舌尖上的体验需求。
(3) 滨海休闲旅游产品。依托丰富的滨海资源,规划在滨海休闲板块建设滨海浴场、海上栈道和景观灯塔等,并结合采石坑因地制宜地开发滨海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主要项目有攀岩、探险、滑草和山地骑行等,以满足游客运动健身的需求。
(4) 滨海度假旅游产品。规划对现状部分民居进行有序的改造和利用,形成不同档次的滨海度假旅游产品,如龙山胜境精品乡村酒店、渔村民宿、渔村文化客栈和滨海露营地等。
主客共享,完善服务配套
规划基于主客共享的理念,一方面完善乡村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境卫生以及消防与防灾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配套乡村游览服务设施、住宿服务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及游览标识系统等,既实现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又提高了旅游的便利性,进而推动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4期《“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