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零售商业网点的核密度分析表明,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整体呈中心集聚与外围分散并存的态势。由图3、图4 可知,百货店、购物中心网点形成了明显的圈层式的二级热点区,表明百货店、购物中心的集聚程度较高,且已经形成品牌专业化功能地域单元。

由图5 可知,便利店网点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论是城市老城区,还是商业中心或是边缘区,均呈现出明显的沿城市干道分布特征,并在鼓楼区东街口、晋安区六一路和台江区中亭街等区域形成了多处一级热点区;相较而言,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金山片区则属于二级热点区。由此可以推测,便利店作为最灵活、最广泛、最无风险及最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业态形式,区位优势、用地属性和人口集聚等因素均对其有着不可言喻的影响。

由图6 可知,大型超市的空间分布以城市商业中心为主,形成多处一级热点区,分别位于鼓楼区五四路附近、晋安区五一路至台江区万宝商圈附近等商业中心以及金山片区等区域。

由图7 可知,专业店分布密集且较为平均,形成沿东街口至五一路的一级热点区,表现出沿传统商业中心布局的特征。通过调研数据可知,专业店网点的行业类型以服装、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专门零售、汽车配件及维修等为主,说明这些零售行业同样也表现出在城市商业中心布局的特征。
研究对互联网电子商业兴起后福州市中心城区零售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在互联网电子商业的影响下,福州市大型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呈现中心集聚与外围分散并存的态势,集聚特征依然显著,并表现出沿城市综合性中心地、商业中心分布的特征;不同业态类型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商业网点的业态类型、用地属性、交通通达性及集聚程度是影响其分布的显著因素。面对电子商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实体零售商业“提袋消费”比例下降的情况,就区域的主要零售业态实体商铺空间分布来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相对于福州市过去形成的一级热点区域的零售商业集中区域,在金山片区附近的二级热点区域的形成则主要受金山新区城市开发的影响。由此可见,城市开发和空间规划政策依然是影响实体商业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尽管电子商业业态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对零售商业的业态、消费者行为及实体商业空间产生影响和作用,但就其对实体商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来看,由于扰动因素较多,如何剥离扰动因素的干扰则成为一个关键点。
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功能空的规划设计应对
01 加强商业布局中对不确定因素和个体行为的定量研究
由于商业空间分布及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是多要素、长时序糅合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直接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业对实体零售商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多难点。国内对于商业布局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方法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对现有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等级、规模和区位的分析,辨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规划布局提供建议和依据。但是,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也没有严格遵循规划决定。在这背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和作用于城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其中,消费者和业态企业自身的行为选择便是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一部分,其既体现了商业业态与功能空间演变的适应性过程,又体现了商业业态与功能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而在我国过去的研究和规划实践中,对“供给侧”的关注较多,对“需求侧”的分析却相对薄弱。尽管我国近年来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此类研究仍然多采用集计分析模型,通过规律性的挖掘和探讨,对定性的描述较多,对定量的解释则相对较少。因此,在未来的科研和规划实践中,应加强对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以及业态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特点、趋势的定量化研究;同时,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应突出对微观个体差异性和适应性行为的描述,真正做到从“使用者的角度”探讨城市商业中心的等级规模及相应的规划引导思路。
02 结合市场需求探讨合理的规划层级、标准和布局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是城市商业业态自身,还是不同业态企业的空间分布,都面临着变化,且这种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均不可等量齐观。以零售商业为例,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业业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体商铺的“提袋消费”比例,并可能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临街店铺丧失商业活力。与此类消极的变化不同,随着零售商业自身业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