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新时期城市空间管控体系构建与榆林实践 |
规划师杂志社 2016-05-03 09:44:27 |
|
、城市氛围、规划建设条件和地形条件等要素,对榆林中心城区内的城市发展空间适宜性进行分析( 图7)。根据城市发展情况,预测城市发展规模,结合生态限制性、空间适宜性要求核减榆林中心城区内不适宜进行城市开发的空间,在剩下的空间里根据城市空间战略发展方向,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协调的结果,按照城市开发适宜性从高到低将预测规模落实到空间上,形成城市开发边界( 图8)。



划定城市“三线”,保护底线空间
在榆林中心城区内,通过划定城市紫线、绿线和蓝线,进一步对城市组团内部及组团间的生态文化要素进行严格控制( 图9)。 在紫线方面,按文物部门的保护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划定。此外,为了有效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自然、历史风貌的整体性,满足区域景观保护要求,规划根据榆林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保护诉求划定了榆林古城风貌区与红石峡镇北台风貌协调区,并提出区域内的建设控制要求,以辅助城市紫线管理。 在绿线方面,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提出的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这一要求,规划必须要对城市范围内的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进行确定坐标的详细控制。然而,在具体的建设活动中,城乡规划经常为了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调整绿线,使得绿线保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遭到破坏。为此,本次规划将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及重要景观绿地等与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景观功能有密切联系的绿地均纳入绿线范围,并进行定位、定量的控制,而对于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这些难以进行定位要求的绿地,则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指标控制。规划通过定点定量控制和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给予绿线控制一定的弹性,保障其得到良好实施。同时,规划将城市组团外围一些需要保护的绿色开敞空间( 包括森林公园、城市组团间的生态绿楔、林地和生态敏感地等) 也纳入绿线范围,以此构造一个大生态的保护格局,维护城市生态格局。 在蓝线方面,依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要求,规划将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作为划定对象,并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景观水系,保护城市水系的完整性,维护水源安全。同时,将划定对象分为河道、水库、湿地、景观水系与大型排水渠5 大类,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办法》《榆林市河道管理办法》等在水利、防洪及水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蓝线划定范围,并提出管理办法。

搭建信息平台,协助规划管理
在“多规合一”“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下,构建一个统一的协调信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更有利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展开。在榆林中心城区规划过程中,规划部门十分重视与国土、环保、林业及水务等部门的充分对接,并构建起一套协调各个规划的数据标准规范。同时,将城市开发边界及城市紫线、绿线、蓝线等空间控制要素统一到这一规范下,为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奠定了基础。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新时期城市空间管控体系构建与榆林实践》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