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F】“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规划师杂志社   2016-04-13 09:43:43
 
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等。

(4) 重视乡村文化。在乡村规划中,应本着历史传承的原则开展风貌规划与建设,加强乡村历史建筑保护,体现地方文化魅力;对乡村地区推行特色资源普查工作,加强对乡土景观环境的动态监测和分类保护,积极恢复被破坏的景观功能与形态;挖掘和传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将传统技艺手工、民风民俗、特色建筑有机渗透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并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变革模式与规划应对策略

1  主动型“就地城镇化”模式

      “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分为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前者主要是一种内源性的城镇化,是村民自主自愿地探索和推进的城镇化。而被动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源性的城镇化,是由外力进行强推的城镇化,最典型的是大规模征地拆迁,“圈地造城”,往往因没有村民的参与,而得不到村民认可,甚至出现心理上的抵触行为。因此,必须从被动城镇化向主动城镇化转变。通过乡村规划推进主动型“就地城镇化”,促进农业的兼业化和职业化经营,逐渐使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让进城农民共享城市文明,提高收入和确保家庭团聚;使在乡者愿意为土地耕种倾注心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收益;提高全民对农村和农业的认同感,改造传统农业,再造“乡土中国”。

2   规划应对策略

(1) 产业先行,提供充足的就业平台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要重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将乡村产业融入城市网络格局中,通过与城市建立合作关系,享受资源优势,克服生产要素资源及服务业等方面的不足,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其次,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加快产业内部优化,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重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

(2)设施保障,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在“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中,应该重视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投资,发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导作用,将市场机制进一步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基础设施的产业化,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随着户籍制度以及农地流转机制的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逐渐成为缓解城乡差距、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重要突破点。对于大都市边缘区的乡镇,尽量避免由于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公共服务配套的盲区与缺项地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3)乡村复兴,维育乡土特色与文化

      “十三五”时期的乡村规划不仅应强调乡村空间的美化、乡村用地的集约,更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建设思维,强调多元转型。同时,还需着力化解乡村发展矛盾、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挖掘乡村内涵和塑造乡村特色,使乡村真正成为与城市相得益彰的靓丽空间。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