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客货分离的管制措施。不但客货要分类管制,而且公交体系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虽然慢行交通是不可忽视的市民出行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超大城市来说,建立高效的快速公交系统才是解决日益增长的机动化出行巨大需求的主要出路。
面对“失控”的变革策略
1 “失控”是复杂巨系统的常态
规划的本质是计划,是对未来的预测和预先安排,主观上希望一切步骤处于受控状态,因此从方法论上忠实地贯彻了19 世纪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倾向于将城市当作一部可操作的机器。其实,在规划方法论选择上还存在另一条路径,与类似“自组织”等一系列“失控”理论相关,其核心观点是不要过分担心“失控”。这种“失控”状态或许正是许多类似体量庞大、结构复杂的巨系统的一种常态。
2 超大空间尺度下的社会湿地
正如邹德慈先生所说:“城市规划‘看似浅显’,因为它贴近生活,谁都可以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但它又很‘精深’,深在它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当规划师面对超大城市的空间尺度时,不但要从生态链层次关系上进行分级,而且要识别特色多样的生态单元。真正深入细致地调查建筑载体背后丰富多样的市民生活,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只注重建筑形态的更新,对“违法”建筑一拆了之,而不顾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潜在价值。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产业的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这种一味高档化、绅士化的城市更新运动所造成的。规划师应该及早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釜底抽薪的错误。
3 超高建设密度下的立体城市
当规划师面对拥有超高建设密度的空间时,不仅要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承载力上进行分区,还要识别高密度空间里不同功能的竖向分布规律。精明的开发商已经注意到“城市综合体”的独特魅力并附诸实践,但规划师似乎对此还未有足够的重视。
超高密度必然带来城市中心地段的超高地价和多种城市功能的高度复合。这就要求规划师打破单一地块开发控制的思维惯性,从跨街区整体开发的视角,全面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人行车行立体化、室内室外联通化、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融合化的三维甚至四维( 加上24小时不间断服务支撑的时间维度) 立体城市和全天候不夜城,为越来越频繁的跨国就业和24 小时通关人士提供安居乐业的栖身之所。
4 超快运行速度下的职住平衡
能表征空间尺度、建设密度和运行速度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典型指标就是职住平衡。要实现职住平衡,一个关键要求就是缩短通勤时间。要尽可能缩短通勤时间,一个关键策略就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而要减少出行需求,则要尽可能缩短职住地距离。然而,超大城市空间尺度的不断扩大和级差地租的影响,客观上迫使居住在城市中心地段的低收入者越来越难以负担高昂的居住成本,这是造成通勤距离和时间不断扩大的经济学内因。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就是克服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实现社会公平和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如果一个城市的职住平衡超过某个临界值,则会导致城市总体运行成本过大而丧失人口红利和人才优势。因此,在不断发展新的高效率大运量公交系统和智能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合理布局居住、就业空间,加强核心区功能复合性,提高高密度地段公租屋或廉价房的配置比例等一系列非交通规划措施和政策引导,才能使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当城市的空间尺度达到千平方公里和千万人口规模时,几乎“城可敌国”;当城市的建设密度达到超高程度时,其经济密度可能“富可匹国”;当城市运行速度达到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时速时,跨国跨境就业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业可跨国”的新常态( 未来学家预测70 年后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将突破时速18 000 km 的技术瓶颈,把北京和纽约纳入1 小时交通圈)。尽管规划师对城市发展未来的预判一直走在“失控”的边缘上,但应该看到,城市规划毕竟是从科学中孕育出来并发展壮大的综合应用技术,相信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再次推动规划体制的变革与创新,迎接“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尺度·密度·速度:“十三五”时期超大城市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